
小时候没有这么多节日,我也没有收到过什么礼物,过生日也就是吃点好吃的,准备礼物什么的家里还没有这种习惯。
我回想小时候,六一儿童节,小学班级里组织庆祝班会。一般都是下午最后的两节课,大家一起挪动课桌板凳,腾出中间位置,用来进行表演节目,周围的课桌上摆上用班费买的瓜子、糖和零食,大家一起看着同学让人发笑的节目,一边叽叽喳喳吃着喝着,好不愉快的时光……。
这之后,不再是孩子,也失去了属于孩子的特权。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就如前两天的《后浪》视频,慷慨激昂,似乎是属于前浪的青年节,而不是特别为青年设定的。后浪,一个夹缝中的阶段,不属于成年人的阶段,挣扎且没有话语权,一个储备力量的阶段,一个失声的群体。
孩子和青年的代沟何时产生?我何时忙碌于学业、生活,而无暇去游戏、去遐想,我就离他们越来越远。看着他们的玩闹,时而有种幼稚的感觉,让我不想去靠近,这么着,代沟来了,前浪后浪就这么分层了。话说回来,这代沟我也不想去缩小,身在那儿就不想挪动,这么躺着也挺舒服,就这么着吧,人都这么想的。
小时候,我一度痴迷于天文学,每次去书店总买本关于宇宙、关于科幻题材的书籍。那些书籍里有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宇宙星体照片,梦幻的绚丽的色彩,像梦里的童话世界。小时候的所学所知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对我来说,之后选择地质专业大概源于此。
小时候,外公总嫌弃我不读名著书籍,但不管他怎么说,我的书架上还是那些科幻的、奇幻的、猎奇的书籍。现在看来,其中许多都是出版社为了销量制作的劣质的、胡编乱造的类似“世界未知之谜”那种书,有时候,真的希望警察将这些创作这种荼毒少年的出版商抓起来,欺骗孩子的好奇心应该是这时间最大的恶了。
一个孩子成长在信息丰富的时代,是幸运还是不幸?
自从智能手机、互联网普以后,人们每天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吃饭、坐公交,一有时间就捧起手机滑看。所有时间似乎都被充分利用,却仍是感觉空虚,一天天繁忙过后,临睡还是慨叹又是一个无趣的一天。小时候经常一个人在房间里玩一天,我的思想是自由的,虚拟许多场景,世界大战、远古荒原、星际航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依旧还藏在记忆中。
总觉得现代信息泛滥摧残了人类的思维,让人类本就麻木、盲目的思想越发木讷、愚蠢。人工智能使得机器能够更好地逻辑化思考,执行相关的决策,而人类却越来越像机器那般,机械地反应,反射回路越来越短。手机、电脑存储量越来越大,大脑的记忆能力却越来越少,对此,不乐观甚至越发悲观。
封面图片来自《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大学时候重新看了这个电影,当在图书馆补习了许多相关知识后,才慢慢发现其中的种种深意。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圈,圈里是已知,圈外是未知,当你学到越多,你的未知就越大”。随着不断地阅读学习,深谙这个道理,不知多少人一边慨叹,一边一往无前。
回到过去,给作为孩子的自己一份礼物,保持好奇心。让孩子能够一直保持思维的自由,保持好奇心,这个珍贵的天赋不要被过早的摧残。
小时候的夏夜,在户外遥望天空,满天繁星填满银河,月球上的阴影明晰可见,那刻的感受愿所有孩子都一直记得。
六一儿童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