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取自《左传》。《左传》的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其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是郑国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利而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但我今天重读才发现庄公(即郑伯)也有过错 甚至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他的阴谋。
文中蔡仲、公子吕、子封先后因庄公弟(共叔段)违法法度甚至公然产生二心的事劝告庄公及时处理,但庄公先后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和“不义不昵,厚将崩”。庄公的态度足以明确,即对共叔段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还自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却是庄公自己出兵。等共叔段起兵的时候,才开始采取行动,“可矣!”。这让我想起《曹刿论战》中击鼓的“可矣”,好像等待这一刻(共叔段起兵)已经许久了。假使庄公还不采取措施,共叔段又哪来“自毙”呢?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是因为)共叔段的所作所为不想个做弟弟的,所以不说“弟”;(反而)像两个敌国君主打仗,所以叫做“克”;直接叫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赶走共叔段)是庄公的本意,所以不说“出奔”,有责难庄公的意思。
孔子的“春秋笔法”皆在此体现,要是《郑伯克段于鄢》不写出来,普通读者很难发现呢。其实《左传》就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书,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
“郑伯克段于鄢”已经说得很明白,共叔段自作孽不可活,但作为哥哥来说,当臣子第一次劝告的时候就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告诫共叔段,而不是充耳不闻,放任自如,使得共叔段越发大胆,最后落到流亡他乡的地步。当然,现在细读的话,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除掉共叔段了,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
在此后,又说了颍考叔劝庄公尽孝的故事。因为在庄公赶走共叔段后对姜氏(母)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一时气话,一下子就后悔了。但一方面君王一言九鼎,一方面又拉不下脸来,所以颍考叔给他找了给他找了个台阶:“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就是说,挖个地道见到泉水涌出,在地道里见面,就没人说庄公违背誓言了。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动小手点个赞呀!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