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朋友圈,偶然看到一句话,叫做“赚钱养梦想”。当眼睛划过句子的那一下,心里泛起了一丝丝涟漪,感觉被触动了。工作几年,已经很少有人谈梦想这个词了。
大家更愿意用自嘲的方式来消解不如意,比如: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粹的声音。
也喜欢用“丧”语言说说心里的感受,透露着无奈,又相互之间开着玩笑。比如最近火爆的丧茶。
一杯奶茶上写着一句丧语言:“年轻人,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
“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那你努力有什么用。”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前任发来的喜帖。”
……
看上去,一句比一句扎心。据说每种奶茶的味道还不是很好喝,目的就是要造成一种感觉,我的生活都这么差劲了,喝杯奶茶都这么难。
就是这一个丧茶的创意,没想到马上就火了。仅仅开业几天,外面的人已经排成长龙。除了营销做得好,当然最关键的是戳中了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心绪。
反正生活已经这样了,不努力和努力的效果差不多,我何必多此一举,不如葛优躺了。
只是生活里发些无可奈何又丧心病狂的情绪,终究不能解决问题,也许有人会一直抱着如此情绪过一下,但着就像是一汪泥潭,当感觉到陷得越来越深的时候,自然会想办法做点儿什么。
当真想做点儿什么的事情,梦想这个词就出现了。只是大家已经不愿意再公开地谈起,如果把它挂在嘴上,只能像《中国好声音》里的皮裤汪,受到群嘲。
倒是用自嘲的方式来怼自己、怼别人,怼天怼地,来得更舒服,也更受小伙伴欢迎。
可是再消极的氛围,想变好也是刚需。如果梦想这个词太过遥远的话,那不如用想变好来代替。
谁都想变好,不是吗?没人想一直留在原地。就算是丧文化的代表马男波杰克,也会为生活着急,也会想着有一天生活能变好。
只是在述说丧的路上,大家更容易打成一片。而在坚持变好的路上,只会遇到越来越少的同道中人。
因为动动嘴皮子开开玩笑很简单,可是想变好就要付出行动,而且行动的时间是漫长的,还可能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很多人受不了,于是中途放弃的人大有人在。
赚钱养梦想这件事情靠谱吗?如果靠谱地做下去,当然靠谱;如果从开始到放弃,当然不靠谱。梦想的确是个奢侈品,因为实现的人毕竟是少数。按照经济学原理,稀缺必然昂贵。
赚钱养梦想这件事,我的理解是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在业务时间坚持做梦想中的事情。这样做难吗?非常难。从开始到放弃的人,太多太多。
但依然有人做到了。今年年初爆红的歌手赵雷,就是坚持梦想直到成功的一个人。德国的一位导演法斯宾德,当年想拍电影,于是去打各种零工,赚到钱就开始召集朋友去拍片子。就这样靠着零碎收入,真的拍成了。
在赚钱养梦想这件事情上,也许有人关注的点在赚钱两个字。最常问的,可能就是我赚够多少钱,才能养得起梦想,毕竟梦想很贵的。
如果是这样的思路,那恐怕永远都养不起。
就像有些学画画的人,后来当了设计师,在工作中各种受领导虐、受甲方虐,也许心里有一个开画室的梦想。可是总觉得开画室费钱,要租金,要雇人,还要担心养活不了自己。
而在毕业后没多久就开画室的朋友却说,不存在养活不了自己的问题,重点在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没钱的生活,粗茶淡饭,我也能过,关键是我要的就是一种心向往的自由,每天能够安心画画,就是我所求的。
如果我为了拿到高工资,那我必然会在设计师这条职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那时我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放弃。
能清醒看到心中所想的人是幸福的,能马上投入到梦想实践的人是让人羡慕的。
看过了成功实现梦想的人的例子才发现,他们把梦想摆在了第一位,而把赚钱这件事归结为一种通往梦想道路的途径。所以从没迷失方向。
他们身上最可贵的不是赚钱能力多强,而是一旦有了可用的资金,马上投入的是实践梦想这件事情,并没有犹豫太久,耽误太久,瞻前顾后。
想太多,不去做,并没什么用。如果你想开咖啡店,有了启动资金,不是存着到退休才开始,而是从现在起,去研究咖啡馆的风格,尝试各种咖啡的味道,让自己先变得专业一点儿,然后选址,想尽办法开起来。哪怕辞职。
如果你想学英语,从现在这一刻,就拿起手中的词典,开始背单词,不要想背不会怎么办,只要开始学,只要你是真心喜欢,总有背会的哪一天。
如果你是把职业晋升作为目前小小的梦想目标,那就从今天起开始大量阅读了解行业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去接触行业里的牛人,向他们学习,加快自己前行的步伐,完成升级跳。
如果你现在没有梦想,也没关系,只要你想变好,先从想做的事情做起,体会完成一件小事的喜悦,感受它带来的初体验,慢慢进入状态。
乔布斯不是说过吗: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ps:最近来学摄影,下面是我用手机拍的一张图,虽然有点儿模糊,但是感觉记录下画面的哪个瞬间,捕捉到了一些生活的美好。)
我把照片取名为:暗夜中的微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