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在一个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中学里,有位奇人,绰号“杨大家”。
这所学校本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平时在整个区里成绩不算冒尖儿,也不算垫底儿。要说有特色的话,不知什么原因,清一色的老教师全聚到了这个学校。
有人说再过五年,这所学校现任教师一退休,怕是要到关门的程度了。
区里当然不能让学校关门,于是在某一年夏天。呼啦啦分来了20多位刚毕业的老师。
校园里顿时花红柳绿,朝气蓬勃起来,到处都能看到一张张神采奕奕的年轻面孔。
杨大家就是其中的一位,只是那时他还是小杨。
小杨的长相在人堆里并不亮眼,中等身材,个子消瘦,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算是他的一个显著标志。
但也有人说,小杨这个人有点特别,刚来的时候就好像与众不同,当然这是后话。
小杨的工作是挺努力的,他心里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家底儿薄,兄妹众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亲戚中又没什么能人,自己的将来,就完全靠自己奋斗了。
于是他勤勤恳恳,早出晚归,天天泡在班里。经常用手写的蜡纸刻印卷子,给学生开小灶。
如此这般辛勤两年,他们班的成绩一直在全校后三名徘徊。
小杨叹息,这帮学生太笨了,累死也教不出来。
随即他改变规划,开始苦练书法。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小杨早也练,晚也练,酷暑也练,寒冬也练。还真让他练出来一笔好字, 同行们开始尊称其为“杨大家”。
可就在大家对他刮目相看的时候,他不练了。
小道消息说,镇上那个喜爱书法的领导调走了。
小杨再一次调整方向,这一回,他主攻写作。
领导的爱好可能千奇百怪,但领导的秘书,会写就行了呀,这回错不了!
跟练字时一样,他开始苦练写作。先把学校订的报纸一摞摞的找出来,研究领导讲话和通讯报道的写法。再把剪下来的内容粘在本子上,又是读又是背,又是仿着写。
为了扩大新闻渠道,每周学生返校时,他都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作文,主题就是回家看到的新鲜事儿。
自己呢,也不像原来那样待在学校里了。有空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到街上转悠,看看有没有素材。
新闻和广播里的内容更是像上课那样,天天听讲,日日笔记。
那会儿没有手机,电话是稀罕物,他总要蹭到学校电话室里,给全市各地的同学打电话。当然了,聊着聊着就聊到有没有新鲜事儿上面。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学校或者工厂,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拿来一写,用来一试。
光写的作文范本儿,就有厚厚的一摞。学校里不管有什么写总结呀,写报道呀,这样别人避之不及的事儿,他也主动要求承担,什么活都接,什么活都干。
没人愿意出的黑板报也成了杨大家的主阵地,完事不忘用他那漂亮的粉笔字书上自己的大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不懈努力,还真让他在市里的报纸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文章,杨大家这个名头有了新的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