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挺好》这部剧很火,剧中苏明哲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
苏明哲从小品学兼优,大学毕业后更是留在了美国工作生活,从小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苏母病亡之后,苏父一改之前懦弱的性格,开始无节制的作,并跟苏明哲要车要房,样子像极了吃不饱的巨婴。
他跟苏明哲要房子,并且是大的,苏明哲明明经济拮据,却还是咬着牙买了;
他又要买家具,而且是高档的,苏明哲买完房子,囊中已实在羞涩,可他还是硬着头皮买了;
还有车,苏明哲本想给父亲买辆老年代步车,可苏父张口就是奔驰。
苏明哲劝说父亲无果,万般无奈下又准备妥协,可她的妻子吴非不干了,以离婚威胁苏明哲才作罢。
最后,苏明哲也意识到,因为自己的“孝顺”听话,差点毁了自己的小家。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要听父母话。
小时候,吃什么穿什么父母说了算;
长大点,上什么大学学什么父母也说了算;
毕了业,本想去北上广闯荡闯荡,可父母说稳定的工作最重要,我们也只好作罢。
父母总是说,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听我们的准没错。
不是还有句俗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吗!
可事实真的是,你什么都听父母的,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吗?
二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曾讲过他小时候的事。
他13岁那年,父母将他送入当地名校,菲利普斯.艾斯特中学就读,这是公认的明星中学。
学校毕业生大多都会考入常春藤等名校,毕业后如愿步入社会精英阶层。
可奇怪的是,他进入那所中学,老师、同学、课程乃至整个环境,都让他难以适应。他觉得似乎除过学习外,没有任何选择。
他内心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可迫于父亲的威严,和父母的良苦用心,他没有说出来。
他继续那里待了两年半,越发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情绪也更加消沉。最后一年,他几乎整天睡觉。
那年暑假,他实在忍不住了,跟父母摊牌,说不打算回那所学校了。
父母急坏了,利用各种方式劝导他,甚至带他看了心理医生,可依旧没能扳回他的思想,为此,他宁愿进入精神病院。
当然,最后他成功了,如愿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
成名后,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他在书中说: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是的,年少时,我们听父母话,是因为幼小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缺少最基本的认知,父母用他们的羽翼保护我们。
可当我们长大了,如果还继续唯父母命是从,那只能说是不成熟的表现:我们习惯待在安全区,不愿出来。
听父母话,只能说是自己本就不想独立的一个推辞。
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是怕父母伤心。
三
当年我准备创业时,父母也很伤心,而且压根不赞同。
他们认为,我一个姑娘家,折腾个什么,他们给我把什么都准备好了,我只要找个安稳工作,每天按点上班按点回家,就行了。创什么业,瞎折腾什么!
他们的价值观里,我的一辈子,就应该是有份安稳的工作,过两年再找个好人家,按他们规划的路线走,这样一辈子才叫圆满。
他们一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过得还挺好。
可我现在突然撂挑子不干了,完全和他们的方向背离,他们很伤心,也很难接受,这么多年这么听话一孩子,现在是怎么了!
我再劝他们和他们好说歹说都没用,后来索性我也不说了,一门心思搞自己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小两年,在我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的努力下,创业慢慢算有了点成绩!
那天,我出去买菜,菜市场大叔突然跟我说:
小王,你是不是在外边弄很大摊子事,听说,装修还特豪华。
我懵了,赶紧谦虚的说:哪有哪有,就小打小闹。
后来又觉得怪怪的:他咋知道的,于是问他。
大叔回答我:你妈告诉我们的,说你现在在外边弄了特大一排场……
人一辈子值得高兴的事又有哪些,我想其中之一就是:活成了父母的骄傲!
四
父母从来不害怕,你脱离他们展翅高飞,他们怕的是你没有一双羽翼丰厚的翅膀;
他们也从不会思想固化到,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你必须什么都得听。
他们只是苦于没有人,为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带领他们走出去,让他们看到,这个新世界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模样。
小时候,是父母帮我们长了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五颜六色的世界;
长大了,我们就应该把自己当成副“望远镜”,帮父母跳离古老和原始的“井”,让他们能够呼吸到,外边新鲜的空气;能够晒到,外边更明亮的太阳!
而不是,一边待在安全区里,怨天尤人的觉得父母管的太多,一边又舒服的,喝茶看报晒太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