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莫娜·舒尔博士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对其中一段文字感触颇深,摘录如下:
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谈论使自己生气的事情,他们会感觉很放松。因为这种形式让他们觉得可以安全地谈论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思考影响他感受的事情是很好玩儿的。让孩子考虑自己及别人的感受,会在今后帮助他们想到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这是那些只顾及自己的需要的孩子是想不到的。
最近二宝爱玩变脸的游戏。他说开心,我就做出开心的表情,他说生气时我就做个生气的鬼脸。持续不到两周,我能明显感到3岁10个月的二宝的变化。
遇到冲突或不公时的反应,从大哭大叫到“别再这样了,再这样我就生气啦!”再到“你别再这样了,这样的话,我伤心了,就不能跟你一起玩儿了!”他已经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尽量不去威胁别人。
今天不小心用电脑椅的轮子碾到了二宝的小脚丫。我吓了一跳!果然遭到他的抗议:“你怎么这样呀?你碰到我的脚了。”
我连忙蹲下来,抚摸着受伤的位置,连声说对不起,并小心地看看他的脸色。
他瞟了我一眼,大度地说:“没关系!”
我仍有些不放心:“你真的没事儿吗?实在对不起。”
“我都说没关系啦,没关系,就是已经原谅你啦!”
今天小家伙儿想吃水果了。“你咳嗽了,不能吃凉的”,我顺手把水果放到汤里拿给他。他大声抗议,哭了:“我不要喝汤里的,我不要喝,你给我喝我就哭,我就一直哭。”
看得出来,他真的很受伤。因为以前的水果都不是以这种姿态呈现的。也看得出来,他很克制。总以为现场会很惨烈,没想到我们全家竟然被他给逗笑了。
我告诉他:“对不起,刚才发现水果都掉到汤里了。这样吧,我们分工协作,你去洗手,我去把他们给救出来。”
加热的水果端上来了。“这样我就开心了。”小家伙儿嘟哝着,露出灿烂的笑容,心满意足地吃着水果。留下我们全家人在一旁整理凌乱的笑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