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育儿专家,所有的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
前几天在某育儿群里聊天,大家谈到娃在外面玩的时候总会跟别的娃发生冲突,有时候是抢玩具,有时候是打来打去。其实小朋友之间的这种冲突很少带有主观的恶意,但有些娃下手都没轻没重的,把别的娃推倒了,打哭了,或者自己被推倒了,打哭了,都很正常。
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都赞同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处理冲突,大人尽量少插手,除非发生以下两种情况:1) 其中一方或双方面临极大的危险,例如在高处打起来,或者手中持有破坏力较大的道具;2) 其中一方的大人插手了,而且来势汹汹地骂或者打你家的娃。
不过,处理冲突的过程大人都看在眼里,事后都会跟娃总结经验教训,有的家长会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有人打你你就得还手,凭什么吃亏呢?”对于这种“鼓励孩子打回去”的做法,我只能表示谨慎的不赞同,如果说打打闹闹是小孩子的天性使然,那么就不要夹带“凭什么吃亏呢”这样的私货。以“我不能吃亏”为前提的反击,就会演变成一种报复,而在现代社会里,“报复”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差的、很危险的途径。
后来,我发了一条微博说了一下自己的原则:1) 孩子之间打闹很少有恶意,如果你觉得不开心,可以躲开;2) 别人对你动手,不是你可以对别人动手的理由;3) 挑起新的争端,往往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危险,这不值得。
果不其然,这条微博被喷了一整天。喷我的人主要是这么说的:1) 谁说小孩没有恶意,小孩的恶意最纯粹最直接了,那些虐杀小动物的还有把1岁娃从阳台上扔下去的是不是小孩?2) 别人打你,你不还手,人家会觉得你好欺负,以后还会欺负你,早晚心理出问题啊!我/我家亲戚/我的朋友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所以我要有娃绝对叫他打回去,狠狠地打!3) 你只是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而且还要让你的孩子也当一个软弱的人,你的孩子真可怜!
我写的三条原则还是经过了一番考虑的,然而微博字数有限制,我没办法把每一条的思路和逻辑都摆清楚。当然了,微博上的讨论大部分都会是这样的,混微博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在这里,我还是再把这三条原则说说清楚吧:
1) 我可以肯定孩子之间的大部分冲突并非存在主观恶意,但我没说不存在例外,更何况那些极端的例子已经可以归入反社会人格的范畴了,那可不是你打不打回去所能够改变的。此外,孩子之间打闹并不一定会不开心,两个娃越打越笑得起劲越来越high的场面屡见不鲜,所以我才说,如果你觉得不开心,未必非要通过反击来解决,也可以有别的方法,比如躲开不跟他玩了。
2) 别人对你作恶,不代表你可以对别人作恶,这里的逻辑应该很清楚。一个小偷偷你东西被你发现了,如果你把他抓来暴打一顿,作恶的人反而是你。法律上有“正当防卫”的说法,但前提是“你的生命正受到威胁”,限制是很严格的,更何况还有“防卫过当”呢。我说这一条,是希望孩子明白两件事:第一,正当的动机不一定会带来正当的后果;第二,社会是一个系统,要学会利用社会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3) 挑起新的争端,双方受伤的风险必然都上升了,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当然不值得,但是从其他角度来看可能就未必不值得,比如说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这一条是希望让孩子学会在独立思考和自我审视的基础上做判断:你到底更在意降低风险,还是更在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我自己更在意前者,所以我不会觉得“软弱”是不好的,也不会因此感到自卑,但我无法决定我的孩子更在意什么,所以才要让他学会独立思考和自我审视。
有人说,你这三条原则根本没告诉孩子该怎样做,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显然,我并不准备告诉孩子怎样做,那应该是他自己思考和判断的问题。我告诉他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原则,他可以接受这些原则,也可以不接受这些原则,但具体怎么做,一定是要自己思考并做出判断,这样才能学会为自己的判断负责。
从微博的讨论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具有严重的“缺憾弥补”倾向——因为我小时候被欺负了妈妈不让我还手,结果我过得很惨,所以我一定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这个缺憾给弥补回来,打回去,狠狠地打。“缺憾弥补”在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人身上其实十分常见,其结果往往是把孩子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比如说:我小时候吃不饱,因此可不能再让我的孩子吃不饱了,有啥好的都留给他吃;我小时候什么玩具都没有,因此我的孩子一定要有很多很多玩具;我小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没能上大学,后来一辈子当工人,因此我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可绝对不行……把自己的缺憾在孩子身上补回来,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值得反思的:1) 你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本来就是两回事,你自己的人生不能重来,但你也不能把孩子的人生当成是自己人生的重来。2) “缺憾弥补”往往非常盲目,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希望这些思考对各位看官有点启发吧……
网友评论
不是简单的打回去,要教会孩子用脑袋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用拳头解决!
出来混的,吃点亏是正常的,除非处于很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