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参加了假期培训活动,聆听了几位优秀教师关于阅读的讲解,对阅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今日拜读了萧红女士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萧红,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鲁迅先生给予过热情鼓励的作家。在大学时期,我的近代文学老师就曾极力推荐我们读她的作品。
《呼兰河传》描绘的是东北边陲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种种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扭秧歌、野台子戏,还有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等……这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单调而美丽的北方小城。
也许是我同作者有着一样的生活环境,同样来自小城镇,小村庄,书里描绘的种种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越读越感叹它的美,越感叹便越是放不下这本书。大多数人读这本书会感叹呼兰地处偏远,自闭、落后、消息闭塞。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大多封建迷信,愚昧无知。人总是习惯按照经验办事,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去思考,去生活。那些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习惯了逆来顺受的生活。“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也正如萧红所说的那样,他们的自得、自我安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快乐的童年时光。家里的大花园种满了她和祖父的回忆。“那些被当成野草割掉的韭菜,嚷着下雨其实是自己泼水的小顽皮”等等。这一系列的故事让我回想到了我的小时候:家里的菜园是我快乐的天堂,每年春天爸妈种园子我也会在一块小小的空地上种上我喜欢的花的种子;夏天和与我同龄的四个小伙伴们去田间地头玩水,去偷吃大棚里的黄瓜,,吃一毛一个的辣条;秋天在放学后一起去捡地里落的玉米,散落在土里的绿豆,要比谁捡的多;冬天我会故意不戴帽子,然后跑到爷爷家,每每这时爷爷总会用布满老茧的手给我捂耳朵并笑着说:完喽,我大孙子的耳朵被冻掉了。老茧贴着耳朵,痒痒的,但却是我这一生再也不曾有过的感受。
时光悄无声息的改变了曾经熟悉的一切,儿时的伙伴很能再见一面,爷爷家的老房子也变成了他家,充满欢声笑语的田间地头都变了模样,菜园里也留不出给我种小花的空地……我想这可能就是长大的意义吧,也许就像茅盾先生评价这本书时说的:“它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成长就是一首歌谣吧,唱着唱着就长大了,听着听着就再也回不去了,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那些刻在脑海里的旧时光依旧清晰,某一天站在人生路口的街头回头望时,依然会说一句:你好呀,我的旧时光。
对于本书我理解的依旧不够深刻。对于阅读我也是迷茫,但我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引领下,我会领悟阅读的真谛,会更好的把阅读的技巧,能力教给我的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愿我同孩子们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