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正非,2016年8月13日
来源:任总在华为公司IPD建设蓝血十杰暨优秀XDT颁奖大会的讲话
城市线条
IPD的本质是从机会到商业变现
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欢聚一堂,我很感动。历经八年,研发IPD团队从2008年的3.2分提高到今天的3.6分,这0.4分是跨时代的进步。因为3.5分以下的IPD开发是相对封闭的,封闭在研发内部,没有与相关流程关联,这0.4分代表IPD与相关流程关联了,做到这样的突破,为公司“万里长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回看华为公司二十八年发展的历史,可以归结成一句话——“苦难与辉煌”。
想想公司刚成立时,就几个有文化的“农民”,虽然也穿着西装,但是农民意识,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1992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就感到一种氛围的冲击。第二次去美国,我们想到改革公司。我很幼稚,曾买到一本书,以为我们跟着这本书就能变革成功。IBM说“可不是这么简单”,派来了庞大的改革顾问小组进入我们公司,手把手教,历时二十年才走到今天。
这么有经验的顾问指引,尚且如此困难,所以当初想靠一本书就能变革成功,的确很幼稚。
IBM与我们谈“你们是否有革自己命的决心?美国也没有几家公司推行成功。”
因为按流程节点来赋权,最高领导人没有权力了,权力下放到比科长还低职级的人手里。
你们看我现在没权,整天“游手好闲”,这就是革命成功的一个表现。
下一轮改革,还要革掉轮值CEO的一部分权力,一层层放权。
这样整个流程系统是一个柔软的结构,不再僵化,才能适应未来高速社会的发展。因为我们在全世界每年将有一万个合同,现在指挥这些“战争”的人是二等兵,所以我们一定要增强一线作战部队能力。
不要认为市场才是一线,研发项目也是一线作战部队。
IPD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为了把权力继续分散下去,形成一种合力。我们要看到历史赋予我们的巨大使命,今天公司的管理能走到这样程度,应该感谢各级领导自我革命的结果。每个领导杀掉自己的权力,就是“革命”。
以前我们做IPD其实很盲目,即使今天获得“蓝血十杰”的人,也不得不说,当时也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
所以我们要感谢顾问,感谢作出历史贡献的功臣。除了获奖人员,还有很多没有获奖、默默无闻作出贡献的人,也要考虑他们的贡献,贡献有大、有小,希望他们也能分享公司未来的成果。
研究是将金钱变成知识的过程,开发则是将知识转换成金钱的过程
成功的标志是优质的客户体验,以及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技术只是手段,对准客户需求,紧紧追随支持体验与服务,实现商业变现。
1、紧紧注意消费行为的改变,抓住时代的步伐。
要基于客户的视角出发思考:
时代在变,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
跨行业竞争导致客户的需求变化周期缩短且多样性增加;
竞争对手在变,华为的对手从电信厂商扩大到IT厂商,甚至更多,要有新的对标。
产品开发模式要更加敏捷以适应上述变化,主动地调整。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都是第一,又不是菲尔普斯,全球才一个呀!
希望P&S体系好好对标,
每个产品线不能拥兵自重,也不能各自为阵;
产品线不能以技术为中心,都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服务,赚客户的钱;
产品线总裁不是研发总裁,应该负责从研发、生产、交付、服务、到生命周期管理;
而且产品线总裁的办公地点不一定在研发,他的作战位置应该在前线,到“战争”最艰难的地方去。
2、客户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的使用。
不管什么样的需求,我们都应有一个清晰简洁的客户界面。客户需要的是体验,而不是设备的指标,产品线以技术分类的烟囱型发展模式要思考。
有些部门为了客户满足所有需求,最后做不好大平台。我们要学会适当拒绝,因为我们不是万能的。客户有需求,我们都必须有边界的满足,只能有限度地满足,要有战略集中度。对于限度以外的需求,我们应该开放产品的能力,让其他公司来满足客户碎片化的需求。
3 、我们已占有1/3左右的全球网络,我们的设备自己与自己连接,如何高效低时延连接是我们面对的挑战。面对未来,为什么不能减少转发、存储的过程,从而降低网络成本,降低时延?
4、加强各产品线之间的沟通,构建各层各级的有效连接,使解决方案实用化。
建议产品线总裁和运营商BG总裁、企业业务BG总裁都搬到同一栋小楼去办公,经常在一起喝杯咖啡、吃吃饭,加强相互交流。
丁耘说“要从鸡蛋里飞出孔雀”,只有在最困难的地方才能飞出孔雀,如果总是孵出小鸡,如何体现竞争力,防止内部创业冲动?我们要真真实实改革,使大家真正理解客户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