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肆宣扬和赞赏助人而婉拒谢礼者
助人受惠,真的不对吗?今天刷微博看到这条新闻,感慨社会风气日渐好转之余,片刻后遁入深思。
这种新闻不陌生,对吗?
媒体报道的腔调也不陌生,对吗?
试看我随意检索几条助人的新闻如下:
助人受惠,真的不对吗?救人吊车侠拒领奖金,言说拿钱性质就变了。媒体也以此为标题报道,显而易见大为赞赏这种行为,并且想要借助媒体宣扬鼓励这种行为。
助人受惠,真的不对吗?少年拾金不昧,原地等候车主并归还失物,婉言谢绝失主现金感谢,媒体明言报道。
是的,无数人都在感慨我们的整体素质在提升,好人越来越多了。
拾金不昧者,热心助人者,冒险救人者,均是婉言谢绝受助者的谢礼之后潇洒离开,媒体大肆赞扬其人高风亮节,道德完美,值得成为所有人的楷模。
而我竟然没有检索到一条好人帮助他人接受适当的谢礼离开,受助者和助人者皆大欢喜的新闻,不知道是没有这类事件,还是新闻媒体总是下意识的忽略任何有所报酬的好人好事?
帮助他人,适当的得到一些实惠和谢礼,真的不对吗?
二、行善举而塞为善之路,过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夫子说,看重利益的是小人,看重道义的是君子。自此,道德君子皆耻于言利,即便内心再急切,也要表现的云淡风轻,正义凛然;要表现的不屑一顾,对利益毫不在乎。
夫子反对的是利吗?反对的是适当的利吗?反对的是正义的利吗?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夫子对人性认识之深刻,用仁义礼智信来要求君子,而不是要求所有人,他不会用最高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普通人的行为。而行善从来不是个体性行为,还得考虑整体的社会影响,你高风亮节,但你不能独自的将社会的道德标准拔高,让别人也不得不跟着你高风亮节。
否则,你助一人,必将影响万人受助。
助人受惠,真的不对吗?拾金不昧是我的素质,而不是失主要求他人必须具备的品德。
当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和宣扬助人者拒收谢礼的事件时,这样一个新闻出现便有些突兀。
强求谢礼自是不当,也不符合我们一直倡导的价值观。但从他的角度考虑,从他耽误的时间,耗费的精力,影响的工作等各种机会成本看,要两包香烟也不算过分,对吗?
于失主而言,因为你自己的过失和工程纸对你的重要性,承担相应的损失本是常理,何况这损失只是两包香烟,何至于报警?
你又凭什么认为他人助你是理所应当?他人不要报酬也是应有之义?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夫子从来不是不言利,更不是鄙弃利,他反对的是不义之利,不正之利。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圣人举事,须顾全大局而引领社会风尚,若只为薄得贤名而塞为善之道,此小得而大失也,小功而大过也。
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何?
赵玉平老师在《向历史人物借智慧》里解析伯乐不常有的管理学原因,举了一个例子:
大学里,一个老教授,有眼光、有胸怀、有境界,亲自发现并培养一匹千里马。小伙子三十岁刚出头,有才华、有能力,有精力,肯上进。老教授给他所有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国际研讨会让他去,学科实验让他做带头人,论文报告让他署名在前,很快,他吸收了老教授所有经验并且胜于师,学校领导发现,这是千里马呀,以后学术研究派千里马去,学科实验室让给千里马,资源技术紧着千里马,久而久之,千里马完全替代了老教授的作用和地位,他被迫提前退休。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当伯乐?
如果当伯乐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会威胁自身的地位,你还会乐意去当伯乐吗?
老教授高风亮节,不以为意。
其他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看在眼里,呀,这就是发现千里马的后果?后浪推前浪,前浪不让也得让。这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嘛!那我告诉所有人,我的下属都是庸人,没有千里马,有千里马也得给压着,同领域不会培养比自己优秀的人,不然,你将置我于何地?
久而久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因为没有人愿意当伯乐,当伯乐的都饿死了,没有饿死的也不敢去当伯乐,自然也就不会去发现并培养千里马,那千里马的下场只有一个,骈死于槽枥之间。
四、与人为善,于己有利,则可恒久。
春秋五霸齐桓公,他重用管仲,九合诸侯,雄霸天下,管仲为齐桓公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和不世功勋。
但是每当管仲立下功劳时,齐桓公表扬和赐赏顺序是: 第一个表扬的是管仲的启蒙老师,谢谢你为国家培养人才;第二个表扬的是人力资源部推荐管仲的人,谢谢你为国家发现人才;第三个感谢的才是管仲。
自此,朝野清明,人人皆以发现人才和推荐人才为重要任务,即使自己不是人才,也要用眼睛去寻找人才,一旦人才得到重用,自己也跟着受益,甚至比人才本身还风光。
齐国百姓找人才跟找宝贝似的,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程度冠绝天下,从此文风大盛,稷下学宫输出人才源源不可断绝,充实到齐国的方方面面,为齐国的霸业添砖加瓦。
自己不会拉车,可以找到会拉车的千里马;自己不是人才,可以发现人才。
而这最根本的动力是,我可跟着人才的重用而受益,我可随着千里马的发现而得惠。
若做善事,行义举,只利于他人,毫厘不利于己,则善事虽彰,善行必少。
若做善事,行义举,亦利于己,更利于人,则善事必广,善行可恒久也。
任何利他行为都应该得到鼓励,即使最后布施者最后也得利。
子贡赎人拒金,子路拯人受牛。夫子恶而责子贡,喜而赞子路,其间道理,值得深思。
试看了凡先生评二人之行为 :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社会之弊,不在好人太少,而在好人往往没有好报;
社会之病,不在没有社会道德,而在于社会总以圣人般超高的道德标准要求所有普通人。
媒体总是妄图树立高风亮节的道德标杆,而对人性之私视而不见,引领社会风尚不尊重人性的本质,何以堪为?
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往往是最大的麻木,大家共同认定的道理常常是最大的不仁,需要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反问自己一句:
从来如此,便对么?助人受惠,真的不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