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所见:商周串族

作者: 神秘的先秦时代 | 来源:发表于2024-02-22 19:52 被阅读0次

作者:徐驳

        在商周金文族徽中,有一个族徽,其字形象今天的“串”字,学界一般释读为“串”。

集成5504

        串尊,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5504,铭文:“串”。“串”,族徽。串,《集成》释为“串”,其他有学者释读为“车”或“束”等。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带“串”族徽的金文至少有25件,多数铭刻单一族徽“串”。作为族徽的“串”字,一般还有以下这样一个常见异体。

集成5503

        串尊,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5503,铭文:“串”。“串”,族徽。

        商周金文所见,和串族组成复合族徽的族群主要有“冉”族和“巂”族。

集成7196

        冉串妹觚,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7196,铭文:“冉串。妹”。冉串,冉族和串族组成的复合族徽,从铭有“妹”字来看,冉族和串族可能存在婚姻关系。

        冉族是一个庞大的国族,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带“冉”族徽的金文至少有312件。据此,可以看出在冉族在商周时期实力比较强大。

集成4658

        串巂父丁豆,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4658,铭文:“串巂父丁”。“串巂”,串族和巂族组成的复合族徽,表明这两个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串族和巂族组成复合族徽的金文至少有6件,除了“串巂父丁豆”外,还有以下几件。

集成5068

        串巂父丁卣,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5068,铭文:“串巂父丁”。

集成5069

        串巂父丁卣,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5069,铭文:“串巂父丁”。

集成10861

        巂串戈,《殷周金文集成》10861,铭文:“串巂”。

集成6443

        巂串登父丁觯,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6443,铭文:“巂串。登父丁”。巂串,复合族徽,或作“串巂”;登,私名。

新收1565

        登鼎,著录于《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1565,铭文:“串巂登作父丁彝”。“串巂,复合族徽;登,释读有争议,本文从谢明文所释,属私名用字。

        登,李零、董珊《束巂皿作父丁鼎》(见保利艺术博物馆编《保利藏金续》第27——30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释读为“皿”,认为是私名。

        程少轩《试说“巂”字及相关问题》(见《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2008年第2辑第13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认为此处的“登”同“串巂登父丁觯”(《集成》6443)的“登”,都是祭祀名。

        谢明文(《商代金文研究》第131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22年10月)认为,“串巂登父丁觯与登鼎应该是同人所作。据文例,这两处‘登’显然是作器者私名,铭文大意是串巂族的登为父丁作彝”。

        “巂”字,古同“嶲”,文献记载作“酅”。《世本·氏姓篇》记载:“酅,国名”。《路史·国名纪一》云:“酅,炎帝后姜姓国”。

        关于酅国地望,逄振镐《山东古国与姓氏》考证认为有两个地方:

        一是春秋纪邑,在今山东省临淄县东。《说文解字》云:“酅,东海之邑,从邑嶲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指出:“酅,在今山东青州府临淄县东”。《春秋·庄公三年》:“纪季以酅入于齐。”杜预注:“酅,纪邑,在齐国东安平县。”《春秋左传注》同年注:“酅音携,纪国邑名,当在今山东省临淄镇东,与寿光县相近。”

          二是春秋齐地,地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春秋·僖公二十六年》:“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酅。”杜预注:“济北谷城县西有地名酅下。”《春秋左传注》同年注:“酅音携,齐地,今山东省东阿县南有酅下聚,当即其地,与庄公三年纪国之酅自别。”《路史·国名纪一》:“酅,纪要邑,后为齐附。预云‘故谷城西有地曰嶲下’。《续述征记》:安平有酅亭。安平齐废,今隶临淄。”注:“《记》云齐国东安平,乃菑川国故之城,在郓,今东阿东。”

        逄振镐《山东古国与姓氏》还记载:“酅氏,本姜姓。酅国之后,子孙氏焉,称酅氏。《世本·氏姓篇》:‘酅氏,国名。晋有酅魁垒。’”

        从串族和巂族组成的复合族徽来看,串族可能和巂族存在血缘关系,两者可能是主干与分支的关系,如果这种推测不错的话,则商周时期的“串”族,可能和巂族一样是分布于今山东一带的姜姓国族。

        串族也可能是文献记载的“串夷”。《诗·大雅·皇矣》云:“帝迁明德, 串夷载路。"郑玄笺注:“串夷即混夷 , 西戎国名也。”《诗·大雅·绵》:“混夷駾矣,维其喙矣。”混夷,又作昆夷。昆夷又称作畎夷,属于西戎,是商周时期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

        据祝中熹《早期秦史》第48页,研究指出,畎夷属于东夷集团,于夏商之际西迁关中,……居住生活于泾、渭流域,在周代文献中常称他们为昆夷或犬戎。

        雍际春《秦早期历史研究》第140页,也有相似的观点,“畎夷作为东夷‘九夷’中的一支,……参与了商夷联军进入关中消灭夏残余势力的斗争,战斗结束后,其主体可能就留在关中定居下来。”

        综上分析,串族的族姓可能为姜姓,地望可能先在今山东,后来迁徙到关中。

相关文章

  • 郑金锋书册页书法小品(三)

    昨天上午书册页之商周金文(大篆),请您指教![抱拳]

  •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金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小篆:由战国时...

  • 【颜从容格律诗】七律•笔游金文

    七律• 笔游金文 文/颜从容 商周铭器铸铜存,古籀金文是艺根。 质朴平轻当利簋,瑰奇凝重属何尊。 大盂鼎上叮咛语,...

  • 舜公郑金锋书大篆(金文)横幅书法作品(一)

    上周四(4月15日〉上午书商周金文(大篆)横幅书法作品,释文:道德为师。尺寸:34x137Cm,单字字径:30x2...

  • 江字金文象形原型

    作者:大禹昆仑 日期:2019年7月2日 “江”字金文最初的象形原型是什么? 根据我破解的夏商周三朝时期“以形命名...

  • 泽字金文象形原型

    作者:大禹昆仑 日期:2019年7月2日 “泽”字金文象形原型到底在哪里? 根据我破解的夏商周三朝时期“以形命名”...

  • (论字).繁划削尽简体秀

    汉字,书写初见甲骨文,商周然后成金文,春秋战国改大篆,秦朝统一变小篆,入汉已经用隶书,东晋六朝正行草,洗尽铅...

  • 散氏盘铭文欣赏学习

    散氏盘铭文学习《摘录》欣赏: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

  • 书法史概要

    一. 金文 主要是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 1. 利簋铭 2. 大盂鼎 3. 墙盘铭 4. 散氏盘铭 5. 虢季子盘铭...

  • 舜公郑金锋书大篆横幅书法小品(二十二)

    二个多月前书纸本长卷书法作品。商周金文对联,释文:(略)。尺寸25x48Cm,材料:曹素功墨液新墨、宿墨、王一品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文所见:商周串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wg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