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俗图》是1913年,陈师曾在北京任教育部编审时创作的一本册页,共计25开,。
图中描绘了当时北京的市井人物和风俗人情。
作者笔法简练,刻画生动,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画中人就在我们的面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9096e9a9fab8556a.jpeg)
这个骆驼祥子头戴毡帽,鼻子上架着眼镜,应该是风镜,看来当时北京秋冬季的风还是挺大的。
坐车的人 腿上围着毛毯御寒,头上围着白色纱巾,纱巾随风飘扬,极有生活气息。
根据我这北方人的生活经验,将围巾罩在头上,说明当时的北京不仅风大,还会刮起沙粒。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c3a01ff23b7b0810.jpeg)
这烤白薯的桶似乎和现在没什么区别呢。
这个小脚女人席地而坐,一边带娃一边做点小生意,这种景象即便今天也并不陌生。
女人的身形和烤白薯的桶都很有立体感,形体把握准确。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28da07d9bacaf5f4.jpeg)
走街串巷磨刀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c5e22383a03baf31.jpeg)
身披一件花哨的外衣,奔波于各个红白喜事的场合。
看似热热闹闹,这位吹鼓手难掩步履的沉重和满脸的疲惫。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edb7eba280b39696.jpeg)
这是一位整天拉着大车给人送煤的车夫,衣服是黑的,脸是黑的,连他赶着的不知是马还是骡子的后背也是黑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afa4c8c204707b45.jpeg)
这幅画是元月去赶庙会的情景。车上的小女孩拿着两串糖葫芦。
这两串糖葫芦实在大得夸张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badbb5aa3d3be3b8.jpeg)
这是过年时候,街头表演跑旱船的情景。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35de8d3d681c0d86.jpeg)
买花人手指着,这个,那个。
卖花者蹲在地上把客人要的花一棵棵拿出来。
和今天的卖花情景没什么两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4bef71534d8f9855.jpeg)
蓬头垢面的讨饭女呼喊着乞讨,车上的洋人回头张望。
这样的情景实在让人难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27d1eb323b041160.jpeg)
无所事事的玩鸟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75617694ccf62dc2.jpeg)
老北京牵着骆驼的送炭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b16eabd9fee3e671.jpg)
画上一个大桌子,桌上的座钟和食盘被绳索固定住。
搬家的力工两手扶着桌子横梁,费力地前行。
生活不易啊!
在这本册页里,画家将西方素描和文人画笔墨技巧相结合,以民俗民风为题材,为民初画坛带来一股崭新的气息。
陈师曾独具一格的水墨写生人物画影响了后世的许多画家。
丰子恺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小时候看到《太平洋画报》上发表的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寥寥数笔,余味无穷,给我很深的印象。
我认为这真是中国漫画的始源。
不过那时候不用漫画的名称,所以世人不知师曾漫画而只知子恺漫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