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被贬龙场时,随行家仆纷纷病倒。没有仆役能够做事,王阳明便亲自生火造饭,照料病中的家仆。被贬之人患病,多半是因水土不服,也有小半是难舍故土、积郁成疾。王阳明深知其中的苦楚,想方设法安慰家仆,为他们念诵家乡的诗歌和民谣。不久家仆病愈,忠心随侍王阳明左右。哪怕是在食无肉、居无室的艰苦条件下,也没有一人离去。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贵在平等和尊重。哪怕是主仆之间,也要将心比心,关心对方。理解别人的难处,懂得别人的不易,尽可能给予帮助,是力所能及的善良。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3078/33c64cbbebf85b3b.jpg)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家旁边吃饭,从来没吃饱过。孔子如果哪一天哭丧过,就不再唱歌了。
有丧者,有丧事的人,指的是刚刚死去亲人的人家。孔子在有丧事的人面前,因同情其失去亲人,也会食欲不振,食之无味,故“未尝饱也”,潦草地扒两口饭就算了。这是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也体现了孔子对丧礼的重视。但是,今天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在很多地方丧事都按喜事办。在逝者的灵前,歌舞升平、棋牌遍地、大摆筵席,把对逝者的追思硬是办成了后人的攀比,以此视为风光大葬。如果孔子看着这般景象,估计能七窍生烟。
“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日常不废弦歌,但如果当天去吊丧过,这一天就不再唱歌了。后来也成为一种致哀之礼。《礼记》中说:“哭日不歌”“吊于人,是日不乐”。这是不忍之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作为君子来说,也是慎独的表现,刚刚在别人家的丧礼上哭过,回来又自己乐呵呵地唱歌。至少说明参加丧礼没有真正感受到别人的悲伤,自己的哭也有些做作了,而不真实了。所以,“不歌”是不忍为之。
如果说前面几章讲的是孔子的教学之法,是言传,那这一章则是孔子之教,是身教。也有不少人在解读这两章的时候,分开讲,放在一起似乎没太大毛病。这里讲的两件看似不大的事,是孔子的弟子自己记录下来的,可以作为后来者学习感悟的参考和依凭。“仁”的具体表现是在乎他人,以己之心推人之情,对人之情感同身受。就像这两个例子中说的,别人家中有丧事,必有哀戚之情,而无心饮食。这个时候如果邻居或亲戚朋友在一旁大吃大喝,至少是对有丧者的漠视。所以孔子体贴有丧者的感情,身边的人失去亲人很悲伤,自己心里也不好受,食之无味是人之常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3078/12206aa45a8d6e94.jpg)
有人在读这章的时候,可能会有孔子是故意做出来的样子,装装样子而已。这就要回到孔子一贯的主张,以圣人之心为心,然后再去切切深思。《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也是人人都有的。王阳明说,如果看见一个小孩在井边要掉下去,谁都会拉他一把,没有说谁是坏人,就想看着孩子掉下去听之任之,除非精神不正常,这就是恻隐之心,就是良知。圣人以常人的恻隐之心发端,让“仁”不断生发升华,对他人的爱情真意切。让人之常情能够显露无疑,这样的状态下,身边的人悲伤自己自然会有感受到,“未尝饱”“则不歌”便是自然了。
后人认为装装样子,那是没有以圣人之心为心,没有做到仁。所以,在内心深处觉得别人的丧事和悲伤,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对别人的悲戚之情做不到感同身受。那自然只是在面子上、场面上装作和别人一样的伤心,一转身,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正是有这样的想法,这一章容易被人忽视,以为就是一句记录孔子言行的话。其实,这里面蕴含了孔门心学,后世王阳明讲“致良知”,其本质也在这句话中。孔子将内心的良知完完全全生发出来,表现出来,原因是能够真正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这样做的前提是内心十分纯净和坚定,而结果可想而知。比如在战争中,能完全进入对方内心和角色,其一举一动自然尽在掌握。
今天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共情,所谓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有人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拿破仑说:“懂得换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并能切实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中外之见,同在人性之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3078/8b0667308e029639.jpg)
华为手机上有句广告词:爱是感同身受。村上春树说,爱一个人,就要和他一起感同身受。不仅是爱情,所有的爱都应该是感同身受。对方喜悦,你自然跟着开心,对方难过,你亦感同身受恨不得以身相替。如果不懂得这一点,所谓的爱不过时爱自己而已。很多的父母所谓的爱孩子,就是这么干的,我认为“你应该怎么样”“这都是为你好”等等,不过是满足自己情感表达的欲望,至于对方要不要,需要不需要,根本没有顾忌,这怎么能称之为爱呢?
理解,是心的认同;感知,是心的相通。真正的感情,就是用一颗心去温暖另一颗心。拥有懂你的人,比爱你的人更珍贵!有一种朋友不在生活里,却在生命里;有一种陪伴不在身边,却在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