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菩提岛原创文学菩提树下佛学爱好者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第十章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第十章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08:40 被阅读0次

相,就和相片一样,只是照相时的我们,并不是现在的我们,也不是过去的我们,更不是将来的我们,只是那时之相,是时间定格在那时的相。“三十二相”也只是修行过程中得道觉悟时的样子,而“如来”是脱离时间维度站在引力场维度,所以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要视如来,只能通过修行悟得无为大法,脱离时间的约束,结束生命的轮回,站在引力场的维度,才能看见“如来”,看到规律与原力。否则,你永远看到只是不同时间点的“相”,比如三十二相。

众生平等,就不能有“以三十二相视如来”的思想,如果有了,就是不平等,因为以三十二相视如来,是“小看”如来了,“佛”即为宇宙间无为大法,是规律,它无形无相,无处不在,孕万物化万相。

三十二相与如来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就是思相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如来”是佛学的思想核心,“三十二相”是按佛学修行得道觉悟后的自己,一个崭新的自已。世间最高也是最难的修行就是表里如一,神形合一,神即为形,形即为神,这里的神是指精神,形指的是行为,在人类历史上达到这一境界的寥寥无几,佛祖如来是其中之一。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思想品德,可又有谁能正真做到呢?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长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生活,曾经的思想品德也忘记了,我们只保持着做基本民众的基本道德水准,只做到了不伤害他人的地步,不扶摔倒的老人,但也不推倒老人,这是时代的可悲,是社会教育的失败。当全社会学习道德模范时,说明有道德的人越来越少了,需要学习道德的人越来越多了。《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向美与向善,本是人人具有的,这是先天本有的,不存在知与不知之说,但是如果社会发展到要知美知善的程度,说明恶与不善已经很普遍了。

美(自然)与善(圆满),是自然界先天本有的,而恶(反自然)与不善(亏欠)是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所以当“本无”的思想与事物出现并开始与“本有”的思想与事物相互并存且对抗时,社会道德已经沦丧。佛祖如来告诉我们,本有可度,本无可去。先天本有的美与善,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行得以恢复与展显,而先天本无的恶与不善也可以通过修行渐渐祛掉。这就是佛教的伟大之处,一切邪恶的思想与事物都不是先天存在的,都是人类后天因心住世间诸相产生的欲望与贪婪、傲慢与偏见所造成的,而世间诸相,就是万物之万相。

医者仁心,这是抽象的概念,救死扶伤是具象的表现;为人民服务,这是抽象的概念,一系列强国富民的政策与廉洁自律的行为是具象的表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抽象的概念,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是具象的表现。信仰,是抽象的,纲领与运动是具象的。能够通过具象的行为,完美、准确、全面的诠释抽象的概念,这是关键,也是社会行为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第十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st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