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和福德,这二者是佛的完美特征。除了这个之外,第一印象,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身相了。这也是弟子们、学人们的直观感受。
佛陀的身相,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是说,大的方面,有三十二个地方长得比较好,小的方面,有八十个地方长得非常好。这大的方面,容易看得到,比如眉间白毫光、顶上肉髻,牙齿四十颗,一孔一毛相,身色金黄相(实际上应是紫红色)等等。
这八十种好,则包括手足腰腹皮肤毛发等等,不容易见到的微细部分或只有佛自己能感受的部分。比如肚脐,脐不出,深圆好。身大身长但面不长大。脉不现,腹不现、细腹等等。
“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大概是说,连恶人见到佛也会心生欢喜。佛弟子见到佛“观无厌足”,大概是说,看佛都看不够。佛经里经常用“目不暂舍“来形容大众对佛的仰望。
要说,学人中没有外貌协会的,是不可能的。外貌本身也是福报的一种体现。生得丑陋,也不好混啊。佛陀身边的第一号外貌协会的弟子,是他的堂弟,就是阿难。阿难本身也很帅,当初发心出家的因缘,就是因为佛的三十二相,佛竟然比他还要帅,让他产生无比欣羡之心。
这个初心,有点不纯啊。觉悟之路是为了明心见性,不是为熠熠发光的外貌啊。所以阿难出问题也出在这个上面,楞严经开头,阿难被摩登伽女下套,差点破了戒体。佛陀由此训诫阿难,要他认识见外相的这个心是什么?阿难七处征心,佛陀十番显见。楞严一会,成为开悟的楞严。
成佛是学人的至高理想,成佛后的种种都成为学人的憧憬之处。这外貌,当然也是其中之一。金刚会上,佛陀讲到佛的智慧和福德,再讲佛的身相。佛陀的身相在学人的心中,会有两个概念或者憧憬。一是具足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当然是个完美圆满的身相了,没有任何缺陷啊。一是诸相具足。佛陀并非总以最美好的形象出现,为了教化学人,会显示出便于教化的任何形象,可以理解为神通的变化吧。
佛陀问:须菩提,可以通过具足色身来见到佛吗?须菩提,可以通过诸相具足来见到佛吗?须菩提回答:当然不能拉。通过色相来见佛,太肤浅了啊。这两个概念应当这样理解: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说XX,即非XX,是名XX,这个格式是金刚会上佛陀用来破除名相执着,或者说概念执着的常规武器。
这个格式建立后消解,要人当下领悟这一名词的临时性特征,提醒学人万万不可执着。对于那些认死理的人,头脑中太多教条的人是很好的对治之法。
读书人,尤其是文科的,大多有这样的体验:有时要抠概念,有时不能抠概念,否则就是钻牛角尖。
所谓XX,即非XX,是名XX,前面加上“如来说”,诉诸权威角色的教条尤其让人容易执着。佛陀自己说了自己破,对于那些外貌协会的学人,佛陀告诉他们:迷弟不要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