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共读《游戏设计快乐之道》电竞·游戏游戏文化
大脑如何运作? |《游戏设计快乐之道》共读1

大脑如何运作? |《游戏设计快乐之道》共读1

作者: 吟游之狼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16:05 被阅读2次

《游戏设计快乐之道》由索尼在线娱乐首席创意官Raph Koster所著,原版豆瓣评分9.0

Koster在这本书里从认知心理学、脑科学、人类学等各个视角,刨根究底探索游戏是什么,快乐是什么,怎样的游戏才好玩等本源性问题。

如果你是游戏玩家&游戏设计师,你一定想过为什么有的游戏好玩,有的游戏不好玩?个中差别究竟是什么?如果你不玩游戏,你也许好奇过‘’学习“这件事的原理,想知道怎样学习能更高效。这些问题, 都能从《游戏设计快乐之道》中获得启发。

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读这本书。我提取每个章节的精髓加上些私货,按自己的思路重理了逻辑,写在这里。更凝练、更明了、更落地。

那么,你要接受我的邀请吗?

A Theory of Fun for Game Design (豆瓣)

序言


这本书让我们停下来思考【游戏这种新媒体到底是什么】。

游戏的设计和制作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环境设计、故事叙述等领域。要理解什么是游戏,需要从各种角度去审视。

在当今游戏业中,只有很少的人真正懂得游戏,并且能够讲给别人他所知道的,以及是如何知道的。本书作者Raph Koster就是其中一员,他不断探索那些可能与游戏领域相关的课题。

(By Will Wright)

作者介绍


Raph Koster是经验丰富的游戏设计师,和游戏设计领域公认的顶级思想家

他是《Legend MUD》的核心成员,《网络创世纪》和《星球大战网络版》的首席创意师和设计师。在游戏设计、写作、艺术、配乐方面都有研究。

他拥有华盛顿大学英语创意写作、西班牙语学士学位,阿拉巴马大学诗歌艺术硕士学位。在人文学科涉猎广泛,还研究过音乐理论和作曲,发行过CD。

从Koster宽广的知识面来看,他确实像如Wright所说,能够从各个角度去打量游戏这种媒体形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何以知之,还能够将他知道的传达给其他人。实际上,本书第二版正文230页(其中图占一半),而注释有整整49页,注释半数以下是和游戏直接相关的,半数以上是认知心理学、人类学、艺术、情感、讲故事、伦理观等领域的援引,作者Koster的知识量很惊人。

目录


前言:我的爷爷

1、为什么写这本书

2、大脑如何运作

3、游戏是什么

4、游戏教给我们什么

5、游戏不是什么

6、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

7、学习的问题

8、人的问题

9、大背景下谈游戏

10、娱乐的道德观

11、游戏何去何从

12、思考游戏的合适定位

后记:快乐是有意义的,爷爷

1、为什么写这本书


小孩子不厌其烦地玩某种游戏,伴随游戏技巧的提高,他们往往在某一刻突然对这个游戏失去兴趣。长大后,我们开始回避自认为难以掌握的事情,而当完全掌握了一件事后,我们也会离开。太简单或太难的游戏的,都使我们感到无聊。这促使我思考,【游戏是什么,快乐是什么,游戏为什么重要】

PS:出于方便,我会一直使用作者Raph Koster的第一人称

2、大脑如何运作


认知心理学家G.A.Miller的著名论文里提出,我们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能处理大约7个单元的信息量,超负荷时就会忘记一些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只在游戏中添加少量元素,就会显著增加游戏难度。

但每个信息单元可以是复杂的,我们能把信息浓缩成带有单一且好记的标记的组块。换言之,通过组块化,我们的大脑CPU可以同时处理更多东西。比如起床这个过程可能包括穿衣、洗脸、刷牙……而刷牙这个过程又包含挤牙膏、接水、刷牙、涮牙刷……但实际操作中这些都是一气呵成的,不用过脑,我们也说不清具体步骤。这是因为这些步骤已经被我们组块化了。组块化对语言学、界面设计、游戏设计等领域都意义重大。

这些被组块化的信息单元,在认知心理学里被称为图示(schema),图示是我们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内化,形成的知识单元。每当接收到外部信息,我们的大脑就会积极主动地将新信息和已有图示进行匹配,匹配上了大脑就会按部就班调用已有经验。有时我们会称其为触类旁通,练过多年吉他的人,会很容易上手尤克里里。会很多语言的人再学新语言,会比其他人更轻松。

偶尔由于信息不足,我们会错误匹配,这时就会产生问题。如果我们觉得篮球看上去和南瓜差不多,就可能会把它丢进锅里。

如果没匹配上现有图示,大脑就会去寻找规律建立新的图示。如果没找到规律,这个信息对大脑而言就是噪音。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没匹配上现有图示的都是噪音,经过大脑的努力,噪音会逐步被归档为图示,未归档的部分仍旧是噪音。

而大脑喜欢图示,不喜欢噪音。听惯古典乐的人突然听摇滚,会觉得完全是噪音,但听的时间长了,从中咂摸出曲调的规律,就不再是讨人厌的噪音了。

图示可以是任意形式的,比如旋律,比如起床这一连串的动作,比如我们观察小孩的行为发现“他们总是在实践而非教导中学习”这个规律,比如我们常常把各种纹理脑补成五官……

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并非最写实的样子,而是由脑中的图示构成的,比如你路过一棵树,通过与记忆匹配,你知道那是一棵树,但你可能没注意到他长着梧桐叶却结成银杏果。大脑觉得,它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棵树了,不需要投注额外的注意力。实际上我们很少会仔细观察眼前的世界,曾听很多人说过,学素描时他们才第一次真正地观察眼前所见。

介绍大脑如何运作的书里说,人脑总在贪婪地搜寻着图示。在咂摸出一些规律,并追踪它、看它再次出现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快乐。那么,游戏应该就是一些特别美味的图示。

科幻作家Robert Heinlein在《异乡异客》中创造了一个词,Grok,意思是你如此了解某件事物以至于你成为其中一员,并深深爱上它。宗教、政党、科学皆如此类。这个Grok比较类似我们常说的肌肉记忆,但肌肉没有记忆,这种最底层的记忆是在潜意识里。在驾校学习时,我们常常手忙脚乱,注意到这点就忘了那点。但那些经验丰富的司机总是有条不紊,他们这种不用过脑的本能反应,准确来说是潜意识的反应。潜意识直接反应,而不用经过表层意识思考,这样的反应速度会快得多。

经过刻意练习,我们可以把一组行为组块化建立为新的图示,写进潜意识。有时我们会梦见白天不停重复的事情,这也可以理解为刻录过程。写进潜意识后,我们再遇到类似情况就可以直接调用经验图示,减少反应时间。尤其是在需要迅速应对时,这是必须的。另外,前面说过短时记忆只能处理约7个单元的信息量,把模式固定的信息组块为单一信息单元,相当于节省了工作内存,大脑得以去处理更新鲜、更重要的事情。

第三章我们会说到,游戏是刻意练习的理想方式。因此,游戏作为学习工具,效果十分强大。

而练习也不仅是实际练习,还有假想练习。假想练习就是在高度详细的想象中模拟特定情况特定对象,训练自己的反应,直到形成图示,能不经思考地正确应对。实际练习的效果肯定是比假想练习更好的,但有时受制于客观条件,我们也可以采用假想练习。

我在备考驾照科三时,就采用了这种训练方式(怎么练好科三? - 知乎),在想象中反复模拟。事实证明,效果拔群。考试中我能够对指令做出快速反应,换句话说,通过假想练习,这些操作在我脑中形成了图示。当图示被对应指令激活时,我可以直接从记忆中调用并执行整套操作,而不需要花费时间逐一回想分解步骤。

下一篇传送


 怎样的游戏才有趣? |《游戏设计快乐之道》共读2 - 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脑如何运作? |《游戏设计快乐之道》共读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lo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