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接关系的由强到弱
人具有聚集的天性,在当今开放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互联网打破自己封闭的圈子,不断加入新的圈子。这种趋势,必然带来社群经济的发展以及营销的变革。
“80后”“90后”群体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并希望找到同类的部落,一起玩耍。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交媒体日趋成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地进行连接,每—个个体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迅速传播。由此可见,未来的互联网将是社群的时代。
“80后”“9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不再只是追求个性,他们独特的观念也变成普遍观念。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电视、海报、杂志、报纸上的广告,甚至是明星的代言等,都不一定能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反而他们更加相信社群朋友们在朋友圈里的赞美或吐槽,或是社群领袖的分享推荐。这种趋势将会给营销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口碑影响力未必很大,那一群人聚在一起的口碑呢?比如,很多淘宝商家都很重视客户的评价,一旦有一些差评,甚至是极少数的,商家都会给足客户优惠,想方设法让客户更改评论,这就是口碑的影响力。
未来的商业,聚焦社群是关键。 如今,“社群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任何企业都想搭上“社群”的热潮,创造出“互联网+”的新机遇。但要注意的是,只有走出基于亲友、同事、职业圈等强关系建立联系的群才有机会变成社群。
因为社群的建立就是吸引新的粉丝,而不只是将线下已有联系的粉丝搬到线上来。 所以,一个社群的发展不在于仅仅把线下的关系、互动、连接通过互联网工具建立一个备份,尤其是要摆脱内部引荐、推荐等扩展成员方式,因为这些都是线下已经存在的强关系。企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弱关系的连接上。社群也是如此,特别是有规模的社群,彼此之间建立连接的方式一定要基于弱关系。
例如,企业和渠道商、供应商、代理商的关系是强关系,但是和企业产品的消费者的关系往往是弱关系。为了维护弱关系,企业不得不通过大量的广告来影响潜在的消费者,让他们对企业产生好感。 然而,社群能够通过弱关系连接提升消费者和企业的连接亲密性,这也就意味着广告投入的大幅下降。因此,未来的社群营销一定是注重弱关系的连接。
二、 建立社群的由内到外
在社群时代,口碑营销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如果要想获得极佳的口碑营销效果,任何一个公司都应该建立自己的社群,通过内容宣传吸引粉丝。
但是,建立一个优质的社群是不容易的,更何况要制造良好的口碑。如果只是简单地建立几个用户群,派几个人做管理员,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则根本无法实现。
例如,很多企业都有建立社群的愿望。无论是建立QQ群还是微信群,最后都发现,社群要么沦为刷屏灌水群,要么成为单向推销的死群,要么变为要靠不停发福利才能刺激活跃度的群。 由此可见,基于利益或者制度的群是缺乏长期生命力的,除非社群内部逐渐形成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并基于这种价值观形成内部的群文化。
所以,企业建立社群一定要先依据自己的文化、产品特质、员工个性建立内部社群。起初内部社群可以是一个小圈子,先在内部形成和产品连接的亚文化,然后让这种亚文化慢慢走向开放,引入外部活跃的积极粉丝用户,最后才能形成内部社群和外部社群的双向交流。
三、连接,由内部到跨界
建立社群的目的就是实现信息广泛、迅速的传播,一旦一个社群拥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它的传播能量是非常大的,形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比如罗永浩,一个不是手机界的人要开始做手机,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他会成功。但其借着社群宣传自己的理念,一样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社群这种的口碑传播能量,被有头脑的商家看重,他们希望其成为自己营销传播中的一环。
这就决定了越是亚文化认同感强、越是小圈子活跃度高、越是粉丝群规模大的社群,越具有商业价值。
当然,要实现这种商业价值输出,社群的运营者要考虑规划自己的社群连接器。连接并不能自动发生,而是要靠你的内容和产品。
比如,小米是围绕产品构建社群的,所以小米的输出定位是让更多粉丝通过他们的发布会、米粉节、体验店感受到小米对用户的热爱,进而让用户自发成为产品口碑代言人。而锤子刚宣传做手机的时候,是缺少明确产品的社群,所以就必须依靠内容宣传,进行跨界营销。
所以,企业如果不能推出标准化的输出活动,则组织成本会非常高,不但会造成跨界连接价值难以量化衡量的问题,而且很难和商业化活动连接,社群运营同样会缺乏经营的动力。
我是刘志伟,一个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不站队的营销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