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想上映第一天就去看《冈仁波齐》的,但拉萨很多电影院并没有排片,昨天排片就已经多了,口碑拉升排片率。
出电影院时已经十点多,听到后面的女生弱弱的抱怨,“唉,平淡无奇。”嗯,是挺波澜不惊的,但是,这才是张杨。张杨要是想拍一部很张杨很卖座的商业大片,那他也不会去拍《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电影海报我是一个吃了鸡蛋不会关注下蛋鸡的人,之前看过张杨的《爱情麻辣烫》《行尸走肉》,也不知道它们的“父亲”就是张杨,直到看了《生活在别处》,我才认真的了解他。
很佩服张杨,在大家都忙着开发IP大片,找鲜肉演电影的时候,他却花了一年时间扎进荒凉冰冷的青藏高原,拍了一部素人主演的西部电影。
《冈仁波齐》电影海报已然扯远一百多公里,说回电影。
电影的开场很平常,打酥油茶,捏糌粑,煨桑,放牦牛是藏族人生活中最日常的事情,张杨花了半小时才将主人公们要去冈仁波齐朝拜的准备工作讲完。真沉得住气。
“马年转山,羊年转湖”是藏族人天生的信仰。十一个人,一个坦然的领路人,一个寄望来生的老人,一个自知罪孽深重的屠夫,一个期待新生命的孕妇,一个天真懵懂的小孩,一个先天残疾的少年…就这样上路了。
电影:最像纪录片的剧情片
这是一个打着电影旗号的纪录片,只是平静地观察。但导演说这是艺术电影。
电影没有强烈的冲突,没有绚烂的后期。他们行走,叩拜,匍匐前进,不纠结,不困惑。平静地面对新生命的到来,平静地接受生命的逝去,平静地对待一路的坎坷和变故。一直向前,磕长头。
电影也没有配乐插曲,最常响起的声音是“我们开始念经吧”,于是耳畔响起他们念四皈依咒的声音。没有来过西藏,没有转过八廓街的人对这也许不会有很深的感触,但这是我在拉萨半年每天都能见到的寻常事。藏族莫拉波拉迈着蹒跚的步子,摇着转经筒,念着经,绕着八廓街,一圈又一圈。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情节是,年轻小伙和理发店的漂亮女孩聊上了,走的那天,小伙依依不舍,答应会回来找她。那一刻我才知道,这些看似“脏兮兮”的朝圣者,其实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他们会追求漂亮姑娘,也会换上时髦的运动装,充满了青春活力。
豆瓣上有评论《冈仁波齐》,“对不了解西藏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愚昧的电影;对了解西藏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新奇的电影;对喜欢西藏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振奋的电影;对西藏人来说这是一部十分日常的电影。”甚好!
朝拜:信仰即是寻常
电影开片,老人对小女孩扎扎说:“磕头好,磕头长见识。”,朝圣磕头大概就是经历浓缩的人生吧。
最亲近自然的方式就是五体投地,一年的时间,他们匍匐两千公里,历经了四季,周围的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雪山,湖泊,油菜花,桃花村,绿草如茵的夏天,都见证这他们磕过的长头,走过的路。
藏族人有对陌生人热情的天性。路旁建房子的人请朝拜的人喝茶;大伙儿累了路边喝茶,看到两个同样朝圣的人,也招呼他们还赠送糌粑;然乌老人告诫大家正确的磕头方式,并请他们去家里过夜。这是一个你走在街头人们会主动对你笑的民族。
他们不投机取巧,遇到河流磕头趟过去,遇到坠石不落跑,满身风雪依旧磕长头,车坏了,拉着车厢走一百米,再回头,继续磕,一步不落。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有点古板,甚至是傻,但这不是才显得更珍贵吗?
曾和朋友认真的讨论过,这些信徒可以一生都没有所谓的事业、生活追求,只是虔诚的朝拜、磕头、念经。没有享乐,那么他们的信仰是为了什么?朋友说,就是为信仰而信仰,因此,他们的信仰才显得更纯粹。我们常说为了升官升学保佑平安而去拜佛,这是有求于佛,这都不算信仰。
朝拜于他们而言是最寻常的事了。
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
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似乎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要怀疑眼前的琐碎,怀疑上班的目的,怀疑迷茫的人生,怀疑活着的意义,恨不能从生活的鸡毛蒜皮里逃出去,好像生活总是别处的好。
藏族同胞显然没有这种困惑,他们没有太多超过生活本身的欲望和困惑,他们极具耐心,他们容易满足,他们只想安然过好当下生活,不怨不尤,不怒不嗔。然后,跟着信仰去朝拜。
所以,我们才会敬佩甚至嫉妒这些可以全心投入只为信仰的人,然后再恶狠狠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由衷地鄙视自己的灵魂,感叹一句,没有信仰的生命只是行尸走肉。
最羡慕他们平静坦然对待生命的哲学,一切波澜不惊,虔诚而安宁。
《冈仁波齐》电影海报花絮里张杨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重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冈仁波齐》电影海报“我们开始念经吧!
喇嘛啦迦森秋 (皈依金刚上师)
桑结啦迦森秋 (皈依佛)
秋啦迦森秋 (皈依法)
根顿啦迦森秋 (皈依僧)
……”
——四皈依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