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在继承先民遗风最完整的山西人身上,更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而山西的家庭主妇,是把这句话的奥义详解到极致的人。我妈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且跟着过去夏天的脚步,看看我妈当年都为我们做过哪些夏季小食,也期望以此能调动现在吃嘛嘛不香的娇气胃口。
我曾说过,黄土高原的夏天是从端午节开始的。过端午,我们当地并不流行吃粽子(大概因为屈原是南方的,离中原地区比较远),我们的过节三样儿分别是:凉和菜、凉粉、黄米煎糕。
凉和(huò)菜,是用焯熟晾凉后的绿豆芽、土豆丝、粉丝,再加上豆腐、炒鸡蛋等,放盐、酱油、醋、花椒油等调料拌匀而成。这道杂拌菜用料丰富、富含各种营养,口感凉爽、鲜香。
做凉粉儿, 早期我妈都是用平时从土豆丝上洗下来后晾干积攒的淀粉去调制的。熬制凉粉比较费功夫,需要控制火候,还要不停地搅拌,一直要等到锅里均匀的水粉混和物开始发出满意的叹息声,并顽皮地吐出一个个泡泡时,才能离火让凉粉儿冷却。冷却的时间又是漫长的让人望眼欲穿的两三小时。
黄米煎糕,至今我都非常馋的小吃,做法比较复杂。端午头天,我妈就要把黄黏米用水浸泡,泡一晚后,第二天早上捞出由我爸带到磨坊去磨成粉,粉拿回来之后要上锅蒸熟,出锅后趁热蘸碱水和捏成胳膊粗细的长条,等晾凉后再切成半公分厚的片状,最后用煎盘放油煎至两面金黄,蘸红糖汁食用。
等放学后已经野了一段时间的我们快到家时,远远闻到了煎糕的油香味,于是全力冲刺到家挤到妈妈身边,气儿还没喘匀呢,就先捏一个香甜软糯的煎糕送进嘴里,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口齿不清地回答妈妈“好不好吃”的问题。吃完一两个,这才容得盛一碗凉和菜拌上几块凉粉,坐到院子的荫凉处慢慢享用,一起庆祝夏天的来临。
端午过后,农历六月并没什么节日,只有一个不大起眼的六月六,用一顿饺子就可打发掉,但好在我爷爷的生日是在六月十六,这就为又一次的美食狂欢找到了理由。
记得那时我们那里的习俗,60岁以下一般是不会大肆过生日的,上了60岁,有条件的则会开始全家齐聚,年年为老人做寿。做寿是要吃席的,让我记忆犹新的爷爷寿宴的菜品,一个是炸虾片,另一个是红烧茄子。
做寿当天,当一群孩子被安排围坐在一方小矮桌边,最先吸引大家视线的肯定是炸虾片。只见被炸得蓬松富态的五颜六色的虾片,挨挨挤挤静静躺在硕大的白瓷盘里,散发着被油脂激发的虾味鲜香,诱惑着在场所有小孩的味蕾。我们焦急地等待所有亲人都到齐,然后某个大人发出号令:孩们吃哇!霎时间,所有的筷子全都伸向那盘迫不及待要进我们嘴里的炸虾片,顷刻之间便光盘,大人们只好哭笑不得地把他们那盘拨了大半出来给我们。
红烧茄子,这道《齐民要术》就里记载过的菜品,材料是刚从自家菜园里摘来的圆墩墩的大圆茄,去了皮,切成大块,旺油炸软,然后放姜蒜、盐、糖、自制的黑酱调味,加水焖炖至色泽红亮、茄块软烂。这是我所记得的,当时我大姑姑指导我妈做茄子的方法。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一个原因是那道菜真的油润甜香、入口即化,比肉还好吃,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一直在心里缅怀已经去世的大姑姑吧。
爷爷的生日过完,再一个月便是农历七月十五,就是咱们民间说的鬼节。听起来鬼里鬼气的节日,被我们祭祀祖先的一种面点打破了氛围,它叫面羊。
面羊其实就是发面蒸的馒头,只是被精心造型成稍有点抽象的羊形。它白白胖胖、憨态可掬,以十足的亲和力淡化了鬼节的神秘恐怖气氛,并带上了对先人思念绵长的寓意。
面羊我很喜欢面羊的制作环节,因为可以跟着妈妈随意地揉捏面团,既可以正儿八经地学做面羊,也可以自由发挥用面团捏出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形状。我妈那时很有耐心,把我捏的被她称之为“猴猴马马”的东西,和她做的面羊一并上锅去蒸。之后的20分钟时间,我们一起期待自己的作品。等到离火开锅的那一刹那,我们同样悬着的心,待看到没出任何bug的面羊,和那堆面目全非的“猴猴马马”,才终于轻松或不甘心地落下。
山西人不光过节有特别的美食,普通日子也会琢磨吃的,尤其是下雨天。
“孩们,咱今天摊煎饼哇!”连绵不断的雨天,一家之主总要想办法给大家解解闷、打打气的,摊煎饼既消磨时间,又可解口腹之欲,一举两得。
在我们那里,煎饼分两种,一种是普通的用麦面粉(或者麦面和玉米面掺杂)摊的薄煎饼,另一种是用小米面做的厚煎饼。不管哪一种煎饼,首先要将面粉调成薄厚适当的糊状,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炊具——煎饼凹,一张一张摊制。薄煎饼是淡的,可以卷成卷蘸辣酱吃,也可切块炒着吃;厚煎饼却是放糖的,对折起来直接食用。我们家里人口多,妈妈每次都要调制一大盆的面糊,摊制半天,有时她摊的速度都赶不上我们吃的速度……
厚煎饼及煎饼凹子夏天的雨后,大自然会馈赠给我们一种特殊的地鲜——地骨栾(就是最常见的那种地衣),这可是做包子馅儿的绝佳材料。捡地骨栾的任务自然落在我们小孩子的身上,于是河滩子边、石头坡子上满是我们撅着屁股寻找的身影。地骨栾捡回来后,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遍清洗,把石粒、泥土、草木枯枝清洗得干干净净,才可以和炒好的鸡蛋一起炒制、调味,包进包子皮里,上锅蒸制。繁杂的准备工作和正式的烹饪之后,胖乎乎打着整齐的褶子的包子们出锅,一家人齐齐享用带着雨后泥土芬芳的顶鲜美味,每个人脸上都开出了幸福的花儿。
多年以后,我跟我的南方婆婆讲起我们小时候的这些小吃时,她震惊于那些东西繁琐的步骤,她直说太麻烦了太麻烦了。是啊,我也是当了妈妈才知道,我的妈妈当年不辞辛劳地制作各式美食,并不是为了自己想吃……
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台风天里,我的夏天往事三部曲也在美食的陪伴下写到了尾声。回忆这些事,让我倍感幸福,也更让我明白,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物质的多寡无关,只与人的内心相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