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分析的力量12(以《论语》章句分析为例)

分析的力量12(以《论语》章句分析为例)

作者: 孤鹰寒鸦 | 来源:发表于2020-11-03 15:33 被阅读0次

分析的力量12(以《论语》章句为例)

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这里,孔子提出考察一个人的三个方法,视,观和察,分别对应对象的三个方面,以,由和安。这是典型的分叉并行结构。然后得出结论,对方就无法隐匿本性了。因而,其主句是个串行结构。所以,本句就是主句的串行结构上叠加了作为三个前提条件的并行结构。补充说一句,前面三个并行结构在句法上应该是独立状语分句,为主句结论提供了成立条件。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这一句也是流传甚广的名句,因为这也是一句典型的滴水见大海的提炼思维,而在句法结构上,则是典型的串行结构。

3、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这一句也很有名,也有一定的争议,主要是对器字的理解上。我在十多年前,曾为这一句写过一篇专文。

不过此句的句法是个简单的串行结构。

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应该先行动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做到后再把它说出来。”)

这一句是描述行为时间线顺序的串行结构。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团结众人却不与人勾结,品格卑劣的人则是互相勾结。”)

这一句是个对比句,二句话同构。对比的二种人格品性就像是二个彼此不相关的池子,一个里面是周(当然不比),另一个里面是比(当然不周)。这是一种范围化的构思,也就是把形成对比的内容划定为二个不关联的范围。这种截然二分的范围化,加强了二者对比效果,同时也跟二者不相容的情况同构。

6、子曰:“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则。”(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句跟上一句一样,都是由范围差异带来的结果对比。但叙述的主体顺序刚好相反。前者是结果(君子和小人)在前,作为原因的范围(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在后;后者则反过来,作为原因的范围(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在前,而结果(罔和殆)在后。

7、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说:“专攻于一端,就有祸害了。”)

对于这一句的理解,有很多种。我采用中庸的说法,认为这里是说,极端是有害的。

不过从思维模式上看,这是一个串行结构。符号表示如下:(主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这一句十分著名,结构上是分叉并行的二种情况跟单一结果的串行结构叠加。符号分析为:(((主语+知之)+为+知之)+((主语+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总结一下,这一节里,从思维模式上看,有一点新意的是范围思维,也就是划定一个范围,导出此一范围导致的结果,尤其是用于二个完全无关联,或者彼此完全排斥的范围的对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析的力量12(以《论语》章句分析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zb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