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之后我开始申请上夜班,一来是想锻炼下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老田倒倒班,那个时候另外一个夜班女编辑怀孕,总不能让老田一个人上夜班。二来是我要装修新房子,不能请假回来,上夜班的话,白天可以看着工人干活。
台湾网这个阶段的夜班我认为是史上最操蛋的夜班安排。上班时间从下午6点工作到凌晨12点,次日凌晨6点再起来编稿。如果遇到中层领导开会,编完稿就往单位赶,一天也就有五六个小时的睡觉时间。这个非常奇怪的夜班,只有一个极少的餐费补助,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家上班,不用来回奔波,而且单位管上网费用。
2007年6月,我搬进了在通州新买的房子里。吴老师和新闻中心的全体同事都来我家给我祝贺,郭主任问我要个啥礼物,我不客气的要了个风扇。
当时经济特别困难,请大家到外面吃饭的钱都不够。我在家给同事们做了饭,还请当年考研漂流时候认识的朋友小妞过来帮厨。
2007年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台湾网成为了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列入国家项目进行建设,一个可研报告就把全网上下折腾得够呛。
新的机遇带来了无数新的挑战,这一年,中国台湾网改革了很多东西,包括再次改版,搬家到广安门新办公区,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任务。
记得中国台湾网搬到新办公区是2007年夏天,办公室的空气中都是装修粉尘的味道。在搬进办公区的当天,就进行了后台的切换。这次改版是大改版,把以前那个简陋的网站后台换成了WCM系统,是由拓尔思开发的一个上稿系统。后台的数据库更加清晰,栏目的框架十分合理。
在改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旧系统上的稿件可以对应导出数据,而专题则无法导出。在互联网1.0时代,专题是集纳新闻的最好方式,这些数据的丢失,会给网站的建设带来数据损失。
中层会议一遍又一遍的开,讨论这个数据如何导出,到底要还是不要的问题。后来大家一致同意导出这份数据,一个栏目一个栏目对应的导出数据,美工和编辑相当于又重做了一遍专题,好歹把这些数据都保留了下来。
改完数据就改部门,也不知道从具体几月开始,各个部门都叫中心,新闻中心、评论中心、资讯中心、经贸中心等等。副主任也上来好几个,我终于不是孤家寡人的副主任,渐渐适应这个新工作。
我翻看好几本工作笔记,也没找到自己是从具体哪天开始当新闻中心主任的。时间大约是在2007年冬季,网站机构改革成立了总编室,新闻中心的郭主任当了主任编辑,我也就成了新闻中心的主任。
记得当时网站领导找我谈话,问我能否当这个主任,我十分犹豫。在下班之后给已经退休了的孔老师打电话,寻求建议。我觉得自己从年龄和阅历上来讲,当新闻中心主任的压力都过大,不过从网站的长远发展来看,能当部门正职,其意义也十分深远。
不记得孔老师提的建议是否定还是肯定,最终我还是接下了这个重担。老田当副主任,他新闻业务好,人又踏实勤劳,我俩搭配组成了新闻中心的新班子。
当新闻中心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了那个奇怪的夜班,我起草了一个文件,把这个夜班拆成了两个班。夜班编辑延长时间到12点半,上班时间改成16点。早班编辑从6点开始上,值班时间到下午2点半。这样值班的同事都能睡个好觉,贪黑的不用起早,起早的不用贪黑。并且把补助的金额进行了调整,拆分报审,最终网站领导给批了,成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在台湾网工作这些年,这件事我认为自己干的最漂亮。当然,如果网站领导不批准,我也跳不起来,还是全局考量的一个结果。
2007年底,我还参与网站的一些党务工作,最近和时任的黄副总聊天,还说起我们彻夜加班,写材料迎接检查的事。那个时候,我们应对工作一丝不苟,哪里有召唤,第一时间冲上去。
那一年,新闻中心招聘了两个男员工,一个是张某,一个是沈某。
我在招聘网上找到的沈某的简历,把他所有资料读一遍,觉得是个人才,结果发现没留手机号。只好发了邮件,然后他用外地手机号给我回电话,才知道北京孩子在东北上班,准备再回来发展。沈某是个综合人才,会摄像,剪片,编稿,扯淡。因为鼻子太高而没有入选飞行员,是个十足的段子手。
张某是儿童节那天的生日,他本来是应聘其他部门的。结果误把电话拨到我的座机上,我以为是新应聘的,然后就给收了进来。工作能力很好,还具有娱乐精神。
有了这两个活宝,新闻中心充满欢声笑语。
ps :也可能他们两个不是同时来的,但是确实都很搞笑!
但是,欢乐的日子很短暂,我告别新闻中心的日子也不远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