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诗山,吟话千古

作者: 林徵 | 来源:发表于2016-10-15 20:19 被阅读137次

    一直以来,有关江南的诗词似乎总离不了山水二字。这也不难理解,江南山水如画,画意诗情,诗作便自然被吟出了。

    如今人们印象中的江南名山,大多都是皖境之黄山、天柱山,赣地之庐山,然而位于宣城一隅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却很少被提及。的确,它没有庐山之峻险,亦不如黄山之奇绝,但它自有一番风流,一种魅力,足以使李白与之对饮相顾,石涛为其画像作念……南朝以来,前前后后300余文人骚客,在此挥毫泼墨,留下来上千件诗词画作,千百年间,吟无虚日。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南齐•谢朓《游敬亭山》

    敬亭山,古称昭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大大小小60余峰,东西绵亘10余里。其主峰名一峰,海拔约317米,登临俯瞰,一面高楼鳞列,一面田野纵横,水阳江在其间如卧龙般蜿蜒绵延,如画风景,尽收眼底。清晨日出之前,山顶上往往云缭雾绕,放眼四望,白茫茫烟蒙蒙,万物皆隐万籁俱息,人于山中恍处梦境;傍晚日落之时,则可一睹“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大观。

    谢朓,世人又称其为谢宣城。公元495年时,谢朓因官场受挫被派到宣城任太守,倦于官场争斗的他,在宣城温柔的山水中得到慰藉。从他的住处往北望去,远处的敬亭倩影犹在眼前。谢朓初游敬亭山,于山顶放眼望去时,只见江水浩荡,绿意四合,他的一颗颠沛流离、疲惫不堪的心也渐渐变得安稳、纯粹起来。在宣城的那两年,是谢朓诗歌成就最高的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为自在的时光。温柔的敬亭山成了他避风的港湾,心灵的寄托,他爱它,吟赞它,所做之诗,篇篇俱佳,以至后人慨叹“若出敬亭山下作,谁人敢和谢玄晖”。

    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

    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

    ——唐•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

    极目敬亭山,绿霞翳染,泛涌成海;而置身山中,却是缤纷多姿,尤其到了春日,更是美不胜收。山脚下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犹如金黄的大写意,泼在大地上。往上行,一路上处处都有笑容灿烂的杜鹃花相伴,或粉如桃瓣,或红紫胜霞。“蜀国曾闻子规啼,宣城又见杜鹃花”,漫山点染的杜鹃花当之无愧为敬亭山花。热了,便散步于竹林,听叶声簌簌,任凉风习习;累了,便品茗于茶社,浸绿雪清芬,赏茶园大观。人行山中,如入画卷。

    敬亭雀舌争相传,手制从过谷雨天。

    酌向素瓷浑不变,乍疑花气扑山泉。

    ——清•施闰章《绿雪茶(二首)》其一

    敬亭山处于皖南山区沿江平原相交的地区,温和多雨,土壤肥厚,这样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所以山上茶圃遍地,大多恣意地向远处铺展,驻足于前,人们总会忍不住展喉长啸。

    山上所产之茶为安徽三大名茶之一的敬亭绿雪,以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曾被列为贡茶。敬亭绿雪形似雀舌,白毫显露。冲泡后,汤色清碧,朵朵如兰,垂直下沉时,那披附于茶叶上的白毫随之徐徐飘落,如雪花飞舞;嫩香持久,回味甘醇,似绿雾结顶。

    关于此茶由来,有一个极美的传说:曾有为名叫绿雪的美丽女子,年年到敬亭山采茶。每次采茶之前,她都要用鲜花沐浴,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用嘴含下来,再吐入怀里,所以此茶一泡,异香扑鼻。后来,她被当地官绅强娶为妾,官绅为讨好她,特地为她修了一座高台,名为茗香台。绿雪在新婚之日于茗香台用大鼎煮茶,开汤后,雾气结顶。她沿着大鼎且舞且歌,将朵朵茶叶撒入鼎中,犹如漫天雪花飞舞。然而在人们的叫好声中,绿雪纵身跃入鼎中,等人们去救时,她早已和香茗一起化为一鼎碧汤。茗香台茶香,自此香飘百日不散。后世采茶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茶命名为敬亭绿雪,每逢她死去的那一天,便都到茗香台祭奠,尊其为茶神娘娘。

    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

    住此修行过,春风四十年。

    ——唐•齐己《寄敬亭清越》

    山前山后寺连珠,寺外青山列画图。

    黄蘖不来裴相远,金鸡井上草荒芜。

    ——明•曹瓒《游广教寺》

    除了茶文化,敬亭山的佛教文化亦是声名远播。山上广教寺始建于唐朝,在历史上曾经与九华山化城寺、黄山翠峰寺、琅琊山开化寺合称为安徽四大名寺。清代高僧石涛曾寓居此寺近二十载,并以敬亭风光为背景,留下传世名作《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然而历经数次战火,仅有建于北宋的广教寺双塔遗存下来,东西相望,在夕阳的映照下备显沧桑凄凉。

    解放后,敬亭山上重建了大大小小24处古迹,其中以广教寺为前身的弘愿寺,占地百余亩,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古朴典雅,再现了当年香火鼎盛之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

    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

    ——唐•李白《游敬亭寄崔侍御》

    七次登访,留诗四十五首,还有哪一座山能得李白如此青睐?还未游宣城时,李白就在其时任宣州长史的堂弟的信中,被邀共游敬亭山。于是行至宣城,李白便与亲友 “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时隔经年之后,再临敬亭山,却已是物是人非。历经沧桑,孑然一身的他,与山对饮、对语,人无情山却有情,知己无寻便与山同笑共哭,一并将曾经的光辉荣耀抛到脑后,一起笑看白云苍狗、日起日沉。

    李白离去后,敬亭山依旧保留着他留下的点滴。入山牌坊上刻着他写给它的诗,他独坐题诗的滴翠亭风华依旧,太白独坐楼酒香不减……没有敬亭山,李白会孤独寂寞;没有李白,敬亭山想必也会少了很多韵味。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近代•陈毅将军《由宣城泛湖东下》

    如今游敬亭山可以沿着一条“敬亭诗径”,纵略敬亭之诗情画意。敬亭诗径,全长8.2公里,连接敬亭山三大主峰,全径共有17处亭阁。天际阁,便是出自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一句;燕栖亭,则是出自梅清《敬亭山送春歌》中的“可奈流莺啭啭啼,谁禁乳燕栖栖语”……一诗一亭,在其间停停走走,如同溯游时空,得以对话古人,触摸历史。

    然而不仅是亭楼按朝代风格建设,连周边的植物也皆是按诗中意象栽种,如太白楼周边尽是松树,寓寄李白与敬亭山的友情常在。天际阁栽竹子、穿云亭用乌桕树、邀月轩有桂花、湖光亭以柳树……一亭一植,亭台楼阁,烟柳画竹,营造出浓浓的诗的意境。

    昔人已去,诗情仍在;古迹虽毁,画意犹存。诗是敬亭山的灵魂,一首首令整座山厚重起来,诗人与山彼此的记忆存于诗中,留给世人遗拾,浅吟低唱声中,敬亭山变得模糊起来,却又渐渐清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古诗山,吟话千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ko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