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包利民老师所讲
踏莎行·情似游丝
宋代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周紫芝,宋南渡时期的词人。比李清照大两岁,同年去世,一般归入南宋词人。
字少隐,号竹坡老人,又号二妙老人、蝇馆主人、静寄老翁、浣花老人、乌有先生、妙香寮老人、陵阳老子。
出生于宣城的一个士子家庭,青年时期以后,长期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日子。数十年东奔西走,难得安宁。曾两次以乡贡身份赴礼部试,不第。
古代的科举制度中,考生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另一个是乡贡。没在政府开办的学馆里上过学,经州县考试,及第後再送省应试者叫乡贡。
先生之诗名,虽然沉寂近千年,“然其诗在南宋之初,特为杰出。”“诗声厌服江左。”
诗歌创作上,极其佩服江西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黄庭坚守当涂,先生携粮欲往,拜于黄氏之门。然不及见,黄已罢去。
他更推崇张耒,尝曰:作诗先严格律,然后及句法。并称得此语于张文潜、李端叔。
他在孩提时代就喜欢张耒之诗,慕“而师之”。此时他虽仅十二、三岁,但对张耒的诗,崇拜得五体投地。每得其诗,如获至宝,喜悦之情,无言以表。此后,见他人诗,“必唾而去之,不顾也。”
成年后,更是推崇张耒的诗。“文采推前辈,儿童识姓名。日边张右史,江左谢宣城。自恨空飘泊,无由见老成。着书如可得,尚足慰生平。”
将张耒与谢朓并列,可见张氏在先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说,他的诗受张耒影响较深。
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得益于李之仪的教诲。李之仪居当涂,他曾两次拜谒,后多有唱和。
李之仪有一首很有名的词: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量意。”
在战争年代, 他避乱山中,随身带有八位诗人的集子,其中江西诗派‘一祖三宗’杜子美、黄鲁直、陈无己、陈去非,外加张文潜,占大半之多。这不可能是慌乱中随便携带,“非择而取”的。
所以说他的诗出之元祐,是有道理的。但他沾染江西派的习气不很深,不堆砌典故,故“无豫章生硬之弊,亦无江湖末派酸饀之习。”
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并没有改变其贫苦的命运。周氏在宣城虽是著姓,他生活却很清贫。他写到:我昔在田间,秋霖伤岁熟。常忧床床雨,夜下东屯屋。
先生中年后,家境越发窘迫,过着被不能御寒,屋不能挡雨的生活。常常因囊中羞涩,而担心有客造访。正是:
“诗翁老去无人数,晚岁移家在河浒。败絮蒙头那复霜,破屋穿天只愁雨。
大儿窗下抄奇书,小儿灯前诵论语。明日羞囊余几何,客至无钱具鸡黍。”
因此,先生常常感慨:“某素贫,平生辛苦仅营一食。年来身益老,口愈众,早食得一肉、得一鱼,暮则饭蔬。病在饥,不在饱也。”穷困之甚,有时“并日而炊”。时常依靠好友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
所以,他在诗中说:“浣花老人殊可怜,忍饥更索饥肠语。故人禄米肯长供,司业酒钱时亦与。平生无句可惊人,未审何由坐斯苦。”
欧阳修曾说诗“穷而后工”,先生纳闷:我平生并无惊人之句,为何亦穷苦如此,这可能是“诗能穷人”。
有时,他甚至挖撷野菜充饥,“朝甑饭凫茈,暮鼎羮马齿。笋包出土肥,蕨芽含露紫。试采少陵苣,更撷天随杞。”
由于家境贫寒,生活窘困,所以,他一辈子,疾病缠身。但为百指之生计,先生不得不四处飘泊,长期客居他乡。绍兴二十四年(1154),贫病交加的他,离开了官场。在庐山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年时间,客死他乡。
先生性格随和,待人真诚。所以,虽沉沦一生,朋友却极多。《本集》中,有酬和者,就在一百人以上。在官场上,没有和任何一位同僚发生过矛盾,原因就是“未尝疑亦未尝欺”也。
他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真正做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样一位词人,却沉寂了千年,是因为对秦桧的态度上,他显得有点过热。
因秦桧爱其诗(“秋声归草木,寒色到衣裘”),常常献诗秦桧。
作为一个位卑言轻、屡试不第的读书人,有人能够赏识他的诗文,而且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相,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和鼓舞。
在以后的日子里,先生每出一篇,秦则击赏不已,“颇厚遇焉”。
后来他由户部曲院(或是武林丞)迁礼兵两部架阁,确与秦桧的提携有关。所以秦桧对他有知遇之恩。
《四库总目提要》称,周紫芝集中有献秦桧父子生日诗赋,“殊为老而无耻,贻玷汗青”,是有失公允的。
他和秦桧的交往,仅限于文章往来。秦桧虽是佞臣 ,却诗文天下,颇擅笔翰。他书法非常好,创造了一种字体,就是沿用至今的宋体字。因为秦桧名声不好,所以不用他的姓,而用朝代“宋”命名。
况且,在宋金问题上,先生并未走秦桧路线。
他著有《太仓稊米集》七十卷、《竹坡词》三卷、《竹坡诗话》一卷。《竹坡词》分三类,爱情类、羁旅类、闲适类。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