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年前开始用“微信读书”,到现在阅读时长五十出头。
微信资源浩瀚,刚进入时难免被晃花了眼,好比一个常年遭受饥荒的耗子掉进了灯油罐,觉得这本也好,那本也想看:畅销的评分高,得奖的不能放过,推荐的好像也不错,咦!是写作教学!好,必须收藏起来学起!……嗷!先锋文学!不学岂不被时代抛弃了吗?必须读啊!……东看一点,西翻一下,忙活半天,竟然没有一本好生读完的,伸出双手,更发现空空如也。
我曾阅读了一段时间安妮•普鲁的《树民》,阅读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如同近距离观赏了一套精妙绝伦的刀法,一样的大开大阖,一样的迅疾如风,一样的寒光闪烁,一样的粗犷锋利——很值得我为它做一篇单独的阅读笔记。然而读到第四部时,我不得不放下来了,原因是我置身于碌碌的日常琐事中,记忆不断地被干扰打断,以致我被书中繁杂的人物关系搞晕了头。而我又不愿自欺欺人囫囵地生吞这样的作品,因此只能遗憾地暂停探索。
之后开始选择阅读巴尔扎克。在这之前,我对这位文学大师的了解仅限于学生时代教科书中的节选《高老头》,以及偶然看到的一个短篇——就是我原来有专门为它做过阅读感想的《无神论者做弥撒》。
而这次选择的是一部傅雷译文合集,整整32部作品,手机分页合2万多页!这个数字让我感到跳进了浩瀚无垠的大海,预感自己将要游得精疲力尽,也可能半路翻船,更怀疑这样去耗费时间和生命是否值得?
期间我跟几位朋友分享过,反响并不好。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巴尔扎克习惯于长篇大论地机械性叙述,特别是在环境和人物介绍上,几乎都会全面而细到毫巅地慢慢描绘,行文永远不会让你感觉到急迫。我的朋友们都是看了开头就无法忍耐了。
除此之外,网上对这位文学巨匠笔下人物的风评并不是太理想,认为他的人物偏“典型化”。这些都是我边读边犹豫的原因。
虽然我也感觉啰嗦,认为这种写法在目前已是过时,奇怪的是我竟然看得下去。目前看到四千多页,除其中有两部因为着实毫无兴趣而放弃了之外,其它我都读得颇为认真。
为什么我能够看得下去呢?不必宏观滥调地去强调大师笔下恢宏现实的法国十八~十九世纪历史风情画,真正吸引我的应该是《禁治产》中开篇拉斯蒂涅和皮安训关于“找富婆吃软饭”的讨论之有趣令我绝倒;又有《伏盖公寓》巧妙的构思,和强盗头子伏脱冷极度立体特别的形象和人格刻画令我着迷;更有目前在读的《幻灭》中对各个角色极具特色的幽默描写和叙述令我开怀捧腹。更佩服的是,这令人忍俊不禁的描写之下的现实生活,却如一盆黑狗血一般惨痛残酷,大师手中的那支笔左右着读者的喜怒哀乐,就是如此神奇。
除此之外,书中的种种阴谋阳谋,撇开道德的枷锁来看,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智商低写不了聪明人,这是我一贯的观点。
我想,既然它能够引起我的情感共鸣,让我能够感受到无上纯粹的阅读的快乐,那为何还要一味地审视它的技法是否足够高明,它的流派风格是否已不合时宜呢?无功利心的阅读,岂非更能带来心灵共振的快乐?
另外今日群里寻虎老师发了几段写作路上的经验之谈,我深以为然——戒除浮躁和习惯孤独,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该如此——经老师同意,分享在此,与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