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四任国主,十九岁继承王位,在位三十二年。
一、孩童心性,出任国主
鲁昭公继承王位是合理合法的“父死子继”。然而,他也曾差点就当不成这个国君。
鲁昭公在继承国君的时候,已经十九岁了。
有人可能会说才十九岁。可是在那个十岁就可以独挡一面的社会里,十九岁已经是成家立业的年龄了。
可是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大臣觉得他不靠谱,太孩子气(事实证明这个人的判断是正确的,顺便提一句,这个人叫穆叔),不提倡立他为国君。
然而,他做不了主,做的了主的是当时一家独大的季氏家族。于是,就这样,哪怕孩子气,还是正规合法的被立为了国君。
然而,这也是他注定坎坷的一生的开始。
二、毫无心机,任性妄为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意思是一个人小时候怎么样,长大也脱不了那个框框。
鲁昭公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例证。孩子气作风的他,有好处没有?有。没有野心。然而仅仅没有野心是当不成一个好国君的。作为一国之主,你还要学会如何不被人欺负到头上来。
而正因为他孩子气,毫无城府,于是很多的行为,都是在别人的诱导下完成的。再加上他听不进大臣的劝阻,多次在处理朝政上留下不合常情的“惊人”举动。比如跑去给晋国国君的小妾吊丧啊,再比如替斗鸡结怨的臣子出面去讨伐啊,不一而足。
而正是他的不稳定因素,让季氏下定了架空他的决心。
三、四处奔波,客死他乡
前文说到鲁昭公去解决臣子的纠纷。首先,结怨的原因是斗鸡,这种情况下,国君不应该各打五十大板么?鲁昭公反而非要讨伐季氏一方(也许是他明白自己受制于季氏家族,想要反抗?可是一点准备都没有,就反抗,那不是勇气,那是莽夫)。
这个时候,手握鲁国重权的季氏坐不住了,于是,把鲁昭公赶走了。
没错,就是把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从自己的领地里被驱逐出境了。又有人问:既然怕养虎为患,为什么不杀害呢?
这是因为,虽然鲁昭公心无城府,可是也并没有做什么大的坏事,并不能因此就“合理”地杀害他。
被驱逐的时候,鲁昭公四十四岁。
他想不想回国呢?当然想了,在外面,都是他听别人的,只有在鲁国,是别人听他的。
可是,他能回不能?显然不太可能。
在他努力为了回国四处奔波的时候,季氏也没有闲着,而是四处阻拦,送礼,示好。步步走在鲁昭公的前面。
于是,鲁昭公就在这样的情景下,当了七年的有名无实的国君,最后死在了当时一个叫“乾侯”的地方。
回头看他的一生,虽然他的孩童心性伴随着他的一生,而他又何曾幸福过。因为自己的毫无心机,处处被人欺骗,被人利用的烦恼,想必他自己也深有体会。也应了国人对他“不得善终”的评价。
可见,仅仅有“我不犯人”的想法,治理一个国家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做到“人不犯我”。野心太重,一念起,就民不聊生。没有野心,一念灭,国家就要受制于人。这其中的真意就藏在这滚滚历史长河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