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在一些公众号上看到“有事直接说,别问我在吗”这一类的文章,让我想起,当朋友神神秘秘的跟你分享事情,
“告诉你个好事,”
“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你先猜,”
“你不觉得这很有意思吗?”
你们会有什么反应?
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是直接回答说:“我不想知道。”甚至是忙过之后就忘了回复了(也许是选择性遗忘也不好说,这里可以臆想)。
别说我没有情趣,有时候这样的情趣我真提不起来,我也不是那么死刻板无聊之人。只是某个场合,某个当下,也许我正好有那心情与闲致。相对来说,我更喜欢你问我“在吗”,之后跟着一串你要说的事,这让我可以节省些时间与情感消耗。
但有一类朋友另一种方式,会让你措手不及就被消费了。
经常在群聊里看到这样一类人发的消息,
“很不开心,跪求安慰。”
“我等会再讲故事,我现在很不舒服,很难过……”
“我不知道怎么说,总之我好难过……”
“你们不给我共情吗?”
接着是一长串的委屈情绪,永远不到故事正题或者是先矫情一段后步入正题,会让你有林黛玉即视感,好像有点抵毁林妹妹了。
林妹妹她会生宝玉的气,是因为宝玉懂她,所以她会转着弯的怼宝玉,对别人生气是很少的,一般当下就发作,比如周瑞家的把最后两朵宫花送给她时,她出口就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发了脾气就完了。
话回正文,做为不明就理的旁观者,要消耗自己的能量与时间去给你这不明原因的情绪共情,犹如心理侦探随着你的波动去捕捉情绪起伏的诱因,这种投入不亚于一次心理咨询啊。
一次两次也许是出于闲情与友谊,时日长了,真的是疲惫不堪。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你们咨询师随手拈来吗?
抱歉,我没那道行,无时无刻的共情,我想人本主义心理大师罗杰斯也做不到。
来,普及下何谓“共情”。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感、投情等。共情意味着充分地去体验另一个世界,而另一个人的情绪是进入这个世界的钥匙。
是心理咨询师必须的基本功,是与来访者关系连接的桥梁。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是一种情感透支,共情本身就是一种能量,不可能随时随地做到身心投入。
跳出咨询圈子,在人际交往中,“共情”并不陌生,亲友间都时时有感受。
例如,我们可以对快递小哥的工作风吹日晒的种种不容易共情,可以对父母在电话中对我们的絮絮叨叨共情,可以在朋友群里共情生活的不容易,但这只限于自己能量匹配的时候,只控制在没有过度消耗的时候。
曾有一个朋友,人挺好,乐于助人,但是每次跟她在一起聊到情感问题的时候,都是在以各种方式表明自己很可怜,然后问你该怎么办,小到一件很平常很小很小的事都会跟你纠结半天。
举个栗子:“我想吃鱼丸,可男朋友问都没问我,他就带着我去吃面,呜呜,我只是想吃鱼丸,为什么要让我吃面呢。”
“那你为什么不跟他说你想吃鱼丸呢,”
“他没问我啊,而且他直接走进了面店,我也就跟着进去了,我好委屈,为什么……”
当时给她提了些建议的时候,是听进去了,而且她还乱感动的说:真是谢谢你了,有你这个小伙伴真好。
然而,我觉得她也并没有听进去你在说什么,每次跟她在一起后,好像沐浴在消极的氛围中,搞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
其实,我真的好想扯醒她的耳朵跟她说:“你可以直接换一家店点鱼丸,也可以点了鱼丸带到那家面店一起吃,也可以当下就跟他说你想吃鱼丸,……”。
你这样哭着跑我这来问我为什么,我说是你的原因,你估计会不理我好几天吧。
有些人会说,“我好委屈,我只是想找人说说话,……“等这样的话是玩闹,别那么玩不起啊,嗯,是不是玩闹,是不是消耗,在场合中,我们都会有所判断,何况是一次次呢。
还有朋友知晓你是心理咨询师时的反应,“唉呀,真是太好了,我难过的时候终于可以有个人说话,可以帮我了。”
当听到这样的话时,就想撒腿就跑啊。
不怪呼,网上有心理咨询师自己写的段子,来自嘲。
1、“你是心理咨询师啊,那太好了,你帮我分析一下,我前女友为什么要跟我提分手呢?我哪一点亏待了她?你能不能用你专业的角度帮我看看,她到底是什么心理?”
“她对你没兴趣”。
2、某次朋友聚会:“你是心理咨询师吗?”
“是啊,怎么了?”
“你给我咨询一下哈,我男朋友”
“分了吧,他是不爱你了”
……
看了这些段子,莫名的就呵呵了。
哦,对了,这是一种文字共情,对这个行业理解与自嘲。
我是心理咨询师,我也会生气!
我是心理咨询师,我也会焦虑!
我是是心理咨询师,我也会有压力!
我是心理咨询师,我也有工作与生活的区域!
在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之前,我首先是人,我也会有属于自己的问题。
在朋友群,我也会吐糟,吐糟生活的不如意,吐糟工作的不顺心,但我总是先把事情摊开讲明了,然后把这些引起的不良情绪说出来,再跟朋友们认真探讨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有时候,朋友们没回我,我一个人就叨叨的在群里把这个问题给疏理了,难免我就这么成为了群里最闹的一位。
我们都需要倾诉,都需要被共情。因为这会使我们个人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而不再消极与自卑,不再有愤懑与苦涩,这会使我们自己对自己有积极的促进。
但是,请别把自己活成“情感乞丐”。
什么是“情感乞丐”?
其实,心理学里并没有正确的定义,只是在我们情感体会中,有这样理解:“每个人都有渴望感情渴望爱的需要,没有人是不需要的,只是有些人很强烈,有些人需要的少一点。我们割不断的亲情也许就是因为情感的拉扯,这种拉扯让我们至少不那么孤独。”
心理学上说,有关系总比没关系的好。哪怕这是份垃圾关系。
特别是这个发展快速,经济、科技、知识碎片冲击的躁动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受着相应的压力,都时时渴望抓住机会去放纵、去享受……,但又渴望安静、闲适,渴望心灵空间,去体验更丰富的人生……
在这样矛盾的关系中,情感变得复杂,会有深深的无力感,那是一种孤独弥漫的伊始。
正是怕被这样的弥漫侵蚀,所以,我们会离不开群体,离不开电脑、手机。
有朋友说:“其实,有些话可以私聊的,为什么都喜欢在群里哇哇乱叫呢?”
“你别看大家都在网络上欢腾热闹,其实谁又知道谁正处于孤独。在这个孤独弥漫的电子时代,迫切需要被及时关注回应,所以群才会这么被需要着。若你单独私聊,不问对方是否休息,不考虑对方是否情绪佳否,可能回答你的也不一定是你想要听到看到的,至少群聊中总会有一个是及时回复了你,一群人当中有那么一两个懂你啊。”
即便这样,群里朋友圈中也有没被及时回复的时候。也许是正好大家都忙,也许是正休息时间,也许……
这时候的心理又增添了些失落、怀疑,觉得原来自己不重要,原来自己是空气……等等,其实,我们都经历过,这不过是时空不对的美丽错误。但,群、朋友圈中也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会回应你的情感需要,虽然不那么刚好。
正因如此,做为心理咨询师才理解情感需要,共情的重要。
也正因如此,才需要自我梳理,才不会职业倦怠。
林语堂先生说:“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的事。”
虽然在这里有些大材小用了,但是又何尝不能说正要有此态度,才能调整自己的能量,而不会被消极拉着跑呢。
有所选择,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你不可能是24小时续航的电池,去温暖别人。
在关系中,倾诉倾听都是彼此的连接,做相应的回应,是我对这份感情的珍视。
过于期待别人当下的积极关注与情感投入,是对他人的消耗。
别说“我是信任你才这样,我们关系不一般……”
NO,不管是不是心理咨询师,纵使友谊非常,对于朋友,对于处在关系中的彼此,这不是无限消耗自身的理由。
对于咨询师来说,如果某些人真有需要咨询,请到咨询室里来吧。
所以,请各路朋友,有事说事,开门见山的说重点,少玩些套路,真诚的对待,是我们彼此关系的开始。给彼此一些空间,我想这是对友谊保持温度的方式。也是,对我们彼此能量的续持。
警惕你身边的情感“乞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