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我问了几个问题:
问题1.前三首诗都是登临诗,看看这二首有没有相同的?
学生经过启发发现都是游历诗,都是游中有记有思。
问题2《游山西村》作者为什么要柱杖半夜叩门?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在细读中发现,能引发作者再次重游是因为这里有美丽清秀的景色,热情好客的主人,悠闲自得的生活,古朴醇厚的民风,这些都让作者流连忘返,才有了故地重游的渴望。
问题3:学习《己亥杂诗》,: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现了愁。
难道仅仅是愁吗?为什么愁?
在加入背景之后,加入对“即” 解读后,学生理解到: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愁,也为逃离京城而喜,并且为尽管离开然而还能够做些奉献社会提携后人的事情无怨无悔。
问题4:二首诗还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发现二首诗都有哲理句,探究其中的丰富意蕴,也就有了很多新颖的解读:
(1)当没有路的时候,千万别放弃,也许随便走走就可以发现新路。
(2)路在脚下,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会出现,别放弃。
(3)人生永远有路可走。
(4)看似无用的东西,只要放到正确的地方会有大用处,发挥更大的价值。
(5)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6)能奉献的生命是充实的,能奉献的灵魂是自豪的。
(7)你以为微不足道的呵护,也许是别人拿出命的真诚。
学生还发现,好的诗都有事、有人、有景、有情、有画面感,最难得的要有哲理句,这样诗歌就有了耐人回味的力量。
问题5:如何读懂一首诗呢?
(1)多读几遍,通过圈画景、事、人,结合作者和背景,推测作者抒发的情感。
(2)反复涵咏品味,赏析哲理句(用典句、抒情议论句等),明白作者的深意和诗歌的内涵。
(3)聚焦诗中修辞、用词、用语等,品味其精妙的语言。
这样,几乎所有的诗歌都能解读,都基本能读懂。
我们又试着猜读了李煜的《虞美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之王昭君》,柳永的《雨霖铃》,基本能把握住情感。
学生欣喜地感到:哈,理解诗歌也挺容易的。是的,吸引学生发现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奥秘,这是很令他们兴奋的。
读一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一类诗的特点和情感;学一篇文,是要学习一种方法,一种解读文本的方法,一种阅读的方法。
世界上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如浩瀚的大海,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沧海一粟或一瓢,这一瓢里就要能见到大海!
我们教给学生的应是方法,是思维的过程,这方法不能直接“给”、“灌”,而要在其目前的心智基础上与“前有”“前见”相衔接,和新知相勾连,在新旧知识对接中强化理解,理解的思维表现就是能高度概括,能抽象归纳,再把归纳的经验迁移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去应用、验证或解决问题,只有理解才能迁移,只有应用才能检验,这样习得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会和掌握,这就叫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而本课用的就是比较法,异中求同,同中寻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