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了不少的课,结合所听的两节课,我想谈谈对“一课一得”的体会。
一节课是我校老师执教的部编本三年级下册《荷花》的第二课时。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二是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老师引导学生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交流。1、“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荷花的姿态。2、“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老师问描写了荷花的什么?让学生接着想象还有什么样子?3、“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抓“挨挨挤挤”“冒”体会荷花的美。“冒”可以换什么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又引导学生想象白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
如果从教学的设计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老师想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每一句都很美,但授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句都挖掘得很深很美。怎么办?就要学会舍弃。问题太多反而繁琐,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想象,美的画面自然就出来了。似乎我们总想把自己备课的所有问题所有知识都塞给学生,却忘记了对学情的分析。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是顺生而教,不是生顺师而学。所以一篇文章,特别是这样的精典美文,想要表现的东西很多,但一定要懂得一课时所呈现的容量是有限的,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出的问题典型有代表性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另一节课是学府街小学陈晓光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写作课《奇妙的想象》。课本中给出的题目有很多:最好玩的国王、一本有魔法的书、小树的心思、躲在草丛里的星星、手罢工啦、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假如人类可以冬眠。陈老师在指导学生想象时,并没有把所有题目都让学生进行想象,而是从中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小土豆为例。从中让学生明确了想象的两个翅膀:奇妙经历和事物特点。在点评这节课的时候,王芳校长就提到了“一课一得”,原本陈老师这节课安排的内容可能比较多,在王芳校长的指导下,删繁就简,这样学生就能明了地掌握故事想象的两个方法,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
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节课想呈现的东西很多,但一节课的容量却只有那么大。怎么办?一课一得。好好把握住其中一样就足够了。一节课有一个训练的重点,这一样讲好了便是整节课的亮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