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往往有很多祖先,它一般是由很多早期民族融合后形成的。我用日本人在历史上的发展来举例,你就能搞明白这个问题具体的内涵。
第一批现代智人,也就是身体体质已经发展到和今天的人没有太大差别的人类,他们到达日本的时间大约是三万五千年前。这批人当时是从东北亚,也就是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和靠近中国黑龙江入海口的库页岛走到日本的。
跟今天的情况不同的是,那时的海平面较低,所以日本诸岛和亚洲大陆是相连的。这批最先到达日本的智人占据了日本,成为了那里的主人。那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打制石器了。今天,考古学家们在日本发现了那些石器的遗迹,它们被称为小刀型石器。
除了最早的那批智人,在大约2万年前,又有一批人从西伯利亚经过朝鲜半岛来到了日本。这些人先来到了日本东部地区。之后,他们或许是和当地人融合了,也可能是主导了当地的社会。总而言之,他们掌握了更先进的石器,也就是细石刀片。从此,日本东部地区进入了细石刀片文化时期。而日本西部,则依然是小刀型石器文化。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上并存了几千年,但是因为细石刀片文化更先进一些,后来西日本也逐渐开始使用细石刀片了。
在上面这两个历史过程中,你会发现,其实是有先后两拨现代智人到达了日本。因此,你也可以认为他们同为今天日本人最早的祖先。之所以说是“最早”,是因为此后可能还有少量的部落从欧亚大陆来到日本。
到了大约一万年前,因为距今天最近的一次地球被大规模冰川覆盖的时期结束,全球变温暖,海平面上升,日本逐渐和亚洲大陆隔绝开了。
这时,日本进入了绳纹时代。有意思的是,绳纹人身材比较矮小,肤色也比较黑,长相和今天的日本人差异较大。而如果将绳纹人的基因和今天亚洲其他民族的基因做比较,则会发现它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以及生活在台湾的南岛民族多少有点相似。也就是说,绳纹人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血缘的概念。这就是因为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血缘融合了。
绳纹时代之后,公元前5世纪,日本进入到弥生时代。
这时,又有一批来自亚洲的人到达了日本,他们被称为弥生人。这时你可能会问,既然海平面上升了,那他们又是如何跨越海洋的?实际上,这时的东亚文明已经足够发达,能造出横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船只了。
关于弥生人的来历,目前有一种较为流行的假说,认为弥生人原本居住在朝鲜半岛或长江三角洲地区,当时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可能是为了逃避战乱来到日本的。不过弥生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族群。今天学术界普遍认为,从文化、习俗和语言等方面分析,弥生人不仅和东北亚、中国长江流域的族群相似,还和东南亚各地区族群有一定的相似性。
弥生时代结束于大约公元前3世纪,当时中国正是传说中徐福生活的秦朝时期。还记得在开头我跟你说的有关徐福的传说吗?或许我们可以从弥生时代中找到这个说法的来源。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当时有大批来自中国的农民来到了日本,而中国正好有徐福的传说,就把这两件事嫁接上了。
从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民族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现代民族的祖先很可能并不来自单一族群。而今天,一些日本人认可自己是徐福的后人。这与其说是在血缘上认了一个祖宗,不如说在文化上认同他们拥有的是东亚共同的文化
说到这,就回应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文化认同。这个问题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历史上,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人以及东亚人进入日本的跳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朝鲜半岛去了日本,一部分则留在了当地。
在历史上,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的居民略有不同。
南部的居民和渡海去了日本的弥生人有一定的关联度,历史上他们所说的语言就是古代日语,后来这些人才接受了朝鲜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因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接壤,所以相互一直有人员的往来交流。
与基因研究不同,朝鲜人和韩国人对他们的历史有自己的描述。他们认为自己是虎和熊的后人,始祖叫做檀君。檀君大概是在中国上古的部落首领尧即位50年后即位,他将首都定在平壤,国号是朝鲜。
据传说,檀君在统治了1500年后,因为中国的周武王将商朝遗民箕子分封到了朝鲜,于是檀君就搬到了今天的韩国白岳山附近。后来,他又隐居到了阿斯达山,位置大概在今天韩国黄海道的九月山,并成为了山神,直到1908岁时才去世。
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檀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三国遗事》纪異卷)
1993年,朝鲜在平壤挖掘出土了檀君陵。于是他们宣称檀君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并将他正式列为朝鲜历史上首个国家的开国始祖。
关于朝鲜半岛的人类起源,在中国也有不一样的说法,很多史书记录的是箕子朝鲜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在周武王时期,中国商朝宗室箕子及中原地区的移民,在朝鲜半岛与当地原住民一起建立了一个国家。中国的《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都有这样的记载。
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尚书大传》)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卫满朝鲜的说法。“卫满朝鲜”指的就是中国人卫满在朝鲜建立的国家。
据说在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了汉朝,逃往匈奴。卢绾的部将卫满率领千余名部众逃入箕子朝鲜,并推翻了箕子朝鲜王朝,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建立国家后,他积极对外扩张,传播中原文化,使国家越来越强盛。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武帝以卫满朝鲜不进贡作为理由,灭亡了卫满朝鲜,并在那里设置了汉朝的四个郡。
其实,从能够找到的考古证据看,箕子朝鲜的可信度非常低,因此已被朝韩主流史学界否定。至于卫满朝鲜,倒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也有很多朝韩学者声称,卫满有可能是古代朝鲜人,但这种说法比较牵强。
那么,朝鲜半岛的人对箕子是什么态度呢?
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上,一直有一派人被称为“慕华者”,或者叫做“事大主义者”。他们认同箕子是自己的祖先。“事大”一词来源于《孟子》中的“以小事大”,就是以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的意思。
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高丽和后来的朝鲜王朝,一直采用“以小事大”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他们长期奉中国为自己的宗主国,把中原王朝叫做中华,把自己叫做小中华。
当然,事大主义也有反对者。反对的人认为朝鲜王朝的衰落是事大主义的结果。他们更强调民族独立。现代朝鲜和韩国建国后,都否定事大主义,标榜追求自我做主的思想理论。
到今天,在朝鲜半岛依然有少数人认同箕子朝鲜的说法,这倒不是因为他们认同中国商朝的后裔与他们有什么血缘关系。而是因为认同自己属于东亚文化圈,这只是一种文化认同问题。
历史上所谓的同一民族未必是指在血缘上完全相同,可能更多的只是一种文化认同。如果大家都认同自己属于某个民族,即使血缘上差异很大,也会在一个社会中逐渐融合,最终发展成同一个民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