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地理】沙溪 · 时光里的盐
01
有些地方你光听名字就会爱上,比如:
沙溪。
想起小时候读武侠小说,无论金庸还是古龙,都要绞尽脑汁给主角想个好名字。
我无法想象楚留香不叫楚留香,李寻欢不叫李寻欢,周芷若不叫周芷若。
正如我无法想象沙溪不叫沙溪。因为这个名字的缘故,那一年我便决定要去这个地方。而之后则是一去再去。
然而沙溪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我记得在沙溪的一家旅馆里看到过一张牛皮纸地图,上面描绘的是茶马古道,沙溪镇就正好在西双版纳到西藏芒康的中间位置。
从云南普洱或者西双版纳出发的马帮,一路朝着西北方向行进,过了大理下关,快到丽江时,便是沙溪这个十分重要的陆路码头了。
▲看戏的乡民02
近些年来,沙溪鹊起的名声,却是来自于它长年的凋敝与落寞。
2001年,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入选为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
别小看这份名录,大名鼎鼎的意大利庞培古城、埃及国王谷、美国圣托马斯教堂也在此列。
该名录是这样描述的:“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寨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而在中国,能在近百年来的风雨飘摇诡谲多变中幸存下来,也着实不易。
▲村子里的尼姑庵03
沙溪镇很小。
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几条主要街道往外延伸,往东通往大理,往南通往滇西南的盐井和茶山,往北通往西藏和南亚地区。
黄昏时分在街巷里散步是极惬意的事情,这里的阳光又总是那么明媚。唯一的问题是路不够长,走不了几步就出了寨门。
沙溪镇本来就已经很安静。出了寨门,就觉得有些冷清。
东寨门被当地人称作“街子门”。土坯结构,已经有了裂缝,看上去有些可怜的样子。顶上还长着草。
东寨门外就是黑潓江。第一次见黑潓江时,多少有些失望。然而后来我才意识到,它本该如此,因为整个沙溪就是一股灰扑扑黄兮兮的气质。就像年轻时随马帮四处游走的人到了暮年,大半生的飘零记忆都藏在心里,不会轻易告诉任何人。
多少年了,玉津桥依然安安稳稳的在黑潓江上。旧时马帮翻越山岭风尘仆仆来到玉津桥上,抬头望见沙溪寨子里的灯火,心头涌起难以言说的快乐。
▲玉津桥04
古戏台和兴教寺是寺登街最核心的建筑。
寺登街里的“寺”,指的就是兴教寺。“登”是白族语“地方”的意思。寺登街原先被称为“南塘”,明朝后期,兴教寺兴起,遂改名。
古戏台其实是魁星阁的一部分,原本只能算是附加建筑。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文人的心目中地位极高。
但是魁星在文化中的地位已经隐没了,倒是这古戏台,仍旧年年上演着悲欣交集的人生。
上回去沙溪,正逢兴教寺600周年庆典。两位黑袍法师犹如穿越而来,带领着身穿传统白族服装的老妇人,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05
清晨早起,沿着红砂石铺就的路面,走出东寨门。
依旧能看到赶着牛马的农人,步履缓慢,拴在脖子上的铜铃叮当悦耳。
沿着黑潓江散步。田地里散发着植物的气息,远远瞧见人们在弯腰劳作。
沙溪坝子平整宽阔,远处山峦起伏舒缓,给人以十分安定的感受。
有一回,独自信步走去,走到了一个叫白龙潭的地方。遇到一位老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他是这里的守庙人。烧水煮茶,不善言谈的他,一点一滴告诉我他的来历。
他生于四川,大概五六岁的时候,跟着一群人,不知道怎么就走丢了。他那时太小,居然记不得自己的家在哪里。从此以后就是一生漂泊,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
年轻时到处打短工。后来老了,听说这里需要一个守庙人,没结过婚、无儿无女的他就过来,住下。村里每个月给他一点钱。逢年过节,会来探望他。
▲旷野06
沙溪的历史比我想象的还要古老。
公元前400年时,这里就是一个青铜器制作基地。
唐宋时期,这里是通往吐蕃的重要陆路码头。彼时佛教在此地盛行,南诏和大理国在附近的石宝山开凿石窟,制作了大量精美的佛像。
跟北方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一样,这条古道也是一条商业贸易和佛教文化传播的线路。“北有敦煌,南有剑川”,南北两大石窟。
唐代之后,这里逐渐形成以沙溪为中心的四大盐井,使得这里更是兴盛一时。
而随着商贸路线的更迭,海盐的兴起,这座古镇于是渐渐没落了。
如今这里仍然有来自四方的旅人。匆匆而过。或者念念不舍。
傍晚归来,小酒馆点起灯光,开门迎客。坐着喝上一杯,南美洲甘蔗酿制的朗姆酒微微发苦,随后有淡淡的回甘,犹如悠长时光里的盐。
(2015·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