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烧烤摊大排档会有大量的麻辣田螺,我是很喜欢吃的。
现在吃的也少了,原因你是知道的。
想起小时候吃田螺的那个痛快劲儿,嘴巴里还是忍不住的流哈喇子。
我们管池塘里的田螺叫“螺蛳”,那时候门前的池塘里,螺蛳实在是太多了。父辈们一个撒网下去,鱼没网到多少,却拉上来一堆的小螺蛳,散落在塘埂上。
我们便拿盆子捡回去,让妈妈“砂螺蛳”吃。就是把螺蛳外壳洗净,加水盖过螺蛳壳,加入辣椒及一些家里能有的佐料,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煮,直至熟透。
![](https://img.haomeiwen.com/i9237652/fc2ccd25a16e4365.jpeg)
吃的时候也很简单,那时没有牙签一说,直接用嘴一吮,螺肉和外边的一层壳盖就到了嘴里,用手拿住那层壳盖,咬掉螺蛳的内脏,一小块鲜嫩的辣辣的肉就到了嘴里。没等嚼出味道来,螺丝肉已经滑到胃里面去了。
有时就干脆拿筷子对着螺蛳壳体的那片壳盖一杵,一搅,螺丝肉就掉到了碗里,接连杵下一些来,再用手拿起来食用,这样吃起来觉得比较过瘾。
后来吃多了也吃腻了,塘埂上的螺蛳也没人愿意捡了,我们看见了就用穿鞋的脚把它踢回到池塘里。因为晒干的螺蛳壳被鞋踩碎了,光脚走路会扎脚的。
大约在早稻秧插完后两周左右,就是“照黄鳝”的季节,照黄鳝的人是很多的,你出来晚了,很可能家门口附近的田埂上已经被别人走完了一圈。
这时候你就很难发现黄鳝的踪影,而那种个体很大的田里的螺蛳(真正的田螺)会及时出现在你手拿的火把的光亮下边,那是前面照黄鳝的人弃之不顾的。心下窃喜,照不到黄鳝,捡点大田螺回去也是好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237652/7b3d2ff0e430cb3b.jpg)
几个晚上照下来,大田螺倒是捡了不少,当然黄鳝也是有的,毕竟出去就是为了照黄鳝的。
水田里的田螺也不知是如何长成的,为何它的体积短时间内就能长到那样的大。也许它跟池塘里的螺蛳生来就不是一个品种吧,又或许它一直默默生长在泥土里,遇上了稻田的肥水就静静地从泥土里爬了出来,安了个新家,贪婪的吸收着来自稻田里的营养。
如此说来它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干涸的土层里生命还能照样的延续。
这种大田螺味道更鲜美,是难得的河鲜。
一小盘香辣螺蛳肉最少需要几十个大田螺来制作,几十个大田螺可不是那么容易寻觅到的。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在父亲抽干的鱼池底部发现了几个大的田螺,这些父亲是没看上眼的。我却把它捡起来拿在手上,很想拿回家再次品尝一下儿时的美味,终因数量太少而重新扔回到了泥水里。
那些田螺会不会感激我的慷慨,因为它们又重获了自由。不知道它们还在不在鱼池里,也许早就跑到了别的池塘的深水处乘凉去了。水池太浅,夏天的热度田螺也是呆不住的。
也许哪个螺蛳里面就住着个“田螺姑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