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缓缓的书影
43.《好好学习》201908

43.《好好学习》201908

作者: 禅鹅馋大鹅 | 来源:发表于2019-09-18 21:01 被阅读0次
    43.《好好学习》201908

    这是辉友风止尘送我的一本书,我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我更习惯看电子书,看纸质书很慢,但这本书不管是纸张厚度质感还是字的大小及排列,都让我挺舒服的,读起来也不会压力山大。

    喜欢程度:四星

    这本书一开始就很吸引我,提到了“临界知识”的概念:有些知识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从而引爆小宇宙。以及作者的这段话也让我很有共鸣,仿佛把我看书时一种模糊又不稳定的感觉写出来了!

    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虽然我不太明白什么是底层规律,但今年在吸收一些东西后,仿佛不同的内容产生了“跨界共鸣”,其内核都和思考人生有联系,就好像我看一本写作书时,会从中反思出我的书写习惯背后有什么心理因素。这种感觉很美妙。

    这本书例子挺多的,易读性比较强,有时候会觉得例子有点磨叽,但其实仔细想想,会觉得例子所支持的干货其实是很深的,很底层的。易懂的例子有时会让我对抽象的概念有初步理解,有时也会让我难以更深入思考。大概是第一次发现例子可以有这样的两面性。

    不挡的心态

    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心态中的“绿灯思维”很戳我。我们经常习惯性地防御和拒绝与自己常规认知不符的事物,绿灯思维是:

    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

    改变上述的思维方式,也是转变自己的立场:把自己从法官的角色,变为玩家的角色。外界好坏对错和我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我能不能从中有所吸取和收获。

    在自己和周围人身上能想起的类似反例真的太多了。比如我对星座的多年抗拒,以往一直以“伪科学”来批判它,近期终于承认,起因是我不习惯我的星座的特质,不想承认我身上有这样的一面。至于星座是不是伪科学,其实和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还有在上一阶心理团体时,我一上午都在心里面和老师对抗,我觉得他说的不严谨、太武断、自相矛盾、理由不足。可既然是我花钱上课,对我自己收获最大的方式当然是去吸收老师的话里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其他我觉得不对的地方(本质是不理解的地方)回去再慢慢体会就好。我对他的观点的抗拒,背后是我对他的气场的不喜欢,和他的观点其实没关系,但是他的观点在此躺枪了,反过来又坑了我自己。

    比如我给同事和男朋友说,很多身体感受和心理是相连的,并举出了一些例子。他们第一反应是:瞎扯吧,太玄了。这可能和我对星座的抗拒心理类似。

    再比如给朋友推一篇玛雅历的文章,他以文章排版太花哨和前面的东西看起来太玄为由产生很多评判,并完全看不进去。只能和后面我觉得很智慧的内容无缘。

    又想到了健哥说的“精神分析看绝对值”,为我提供了一个觉察的触发点。如果我对一个东西很抗拒,那么一定是有更深层的东西可以挖掘。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觉得“无感”,才更有可能是真的不合。包括以上我举的例子里,我对“和别人说什么,别人却觉得不靠谱”是抗拒的,这背后也有我的自恋,感觉还有别的我没觉察到的。

    解药呢?这些抗拒都是我们“记忆的重播”,清理自己的记忆,把自己变成一个导管,而不是一个容器。破我执,破自恋(竟然我又联系到了禅宗和心理)。书中所说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对此我还有个疑惑:防御毕竟也是个保护机制,如果什么都想着吸收,那不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瞬间又想到了辉哥说的话:要有自己的根。两个极端情况是:外界有东西都去吸收,这样就比较容易被颠覆;外界的东西全部都进不来,这样会很固执。有一个根,可以让自己立足,也可以像吸取养料一样,选择性的吸取外界的东西,和外界有连接。

    与零极限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在试图和《零极限》联系,比如书中提倡目标导向,深度思考本质,反思复盘不断修正行为。零极限提倡:我不要挡生命的路,把自己交给灵感。看起来背后是两套相反的价值观。我又联想到了fs工作坊里说的模因,本书中的方法更符合橙色模因(书皮也是橙色的),零极限已经是黄色模因。但要充分体验更低层的模因才能完成模因升级。跳过橙色,直接去追求黄色,也可能是一种伪黄色,真逃避。

    又想到了九型里讲到的健康层次,排在最高位的是“放下”,我觉得和零极限比较像。但真正的放下不是逃避,更像承认自己对宇宙的的无知,放下对小我的执着,拥抱大我。同样处于高健康层级的,还有排在第二位的“面对”,我觉得和本书的积极反思劲头比较像。

    另外,关于反思日记,我还不怎么理解。

    本质与长期

    我看纸质书特别慢,这本放在办公桌旁边,工作不忙的时候看看,可是…你懂得……再拿起它连续的阅读,已经是一个月之后了。

    这次拿起,又有新的收获。

    我最近经常会隐隐担心迷失:自己明明想深入到某个细分领域学习,但是发现自己在深入到某个点的时候,总会跑开。背后的其中一个担心,就是怕自己过于相信,思维被局限在这个我选择的框架里,然后失去了自己天然的,本真的思考,而迷失在集体的无意识里,且毫无觉知。

    不知道是不是感觉最近一年多,刚刚从长达二十多年埋头前进在迷失中走出一点,所以很害怕当我再度埋头,会重新迷失。这种担心给我现阶段带来了阻碍:我没办法把自己交出去,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领域的深入学习中,或者很难做出两年以上的学习承诺。

    书中的一些话点到了我:

    “创新者之所以遇到窘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抛弃存量,拥抱增量。……人有及时享乐、厌恶风险和只能根据感知到的认识做判断的心理特点。人的这些特点使我们对存量敝帚自珍,难以拥抱充满风险的增量”

    我近期发现我看问题是如此之短视,对远一点的未来,哪怕是一年之后的事情,都看不清,或者说不愿/不敢看清,也没有真的尝试去看清。也是借着未来不可知,体会当下的名义,来给拒绝看向远处找理由。

    但是最近,这种感觉让我有些不舒服了。我会担心迷失,会担心不可应对的风险。好像看不清了远方的锚,不知道下一步走向什么方向的感觉,让自己心里感觉没有底。好像什么都想要,但什么也都可有可无。这时候,已经分不清自己想要时候是欲望的驱使,还是内心的召唤;不想要的时候是真的不想,还是不敢要,觉得自己不值得,或者害怕失败?以及我是真的在做想做的事情,还是只是让自己觉得自己在“上进”?

    带着被灵魂拷问出的慌乱感,我在书中也获得了一些启发。

    “穷人的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思考长远”

    这句是《稀缺》里的一句话,我当时看的时候没有太多感觉,只是觉得有道理,现在看到,会觉得这正是我近期的状态,我看到眼前的东西都想抓住,因为太忙于追逐眼前的绚烂,反而看不见了遥远的灯塔。我试图看到更本质的东西,但是在这条路上有些迷路,都快忘记了我上路是要追求本质。

    那么本质是什么?在fs时探索出的三个核心价值观依旧是我想追求的:真实、影响他人、智慧。想到这几点,我感觉心定了一些,但是它们看不见摸不着,而且这只是我自己的部分,该如何和外界的部分融合?外界仿佛又是一团迷雾。

    书中强调的底层规律让我有些启发,比如:

    “乔布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是从更基本的人性出发的,比如简洁和美。”

    另外,提醒自己遇到问题去破题而非解题,以及去相信未来。昨天剑飞老师和我说的一句话我印象也比较深:“人们经常高估一年可以做的事,但是低估十年可以做的事”。这正是我的状态,甚至不用高估一年,我会高估一天或者一周可以做的事,但是低估一年做的事。想到这里,我又觉得安心了一点,踏踏实实做一些我相信的事,长期获得回报是自然而然的。

    复利效应

    这是作者在后面列举的几个临近知识中的一个,看名字都是老生常谈,我本来的预期不高,以为自己知道,但这里真的挺戳到我的。

    之前对于复利的应用理解仅限于长期投资,书里这句话让我打开了思路: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今天听播客还听到,一个建筑师嘉宾说,电子月的本质书数学,她提到了了都是关于表达,我并不理解。看到把复利的公式用文字写出来,我又久违的看见了数学的简洁和美,就像书中引用的那句:数学的本质是表达的艺术。

    薄薄几页,给我带来了不小冲击。看来今天还要把这本书放一放,消化消化回头在看。

    我去下楼取外卖,还想着这个震动,有种回到过去的感觉:这种对于数学和物理表达出来的美感,以及其底层对于本质的描述,以及对于其神奇之处的惊叹,包括把它们在生活中应用,这种感觉好像我高中时候也有过。

    我近几年经常后悔学过太少文史哲,感觉自己学的那些理科也没啥用,我一个曾经典型的理科女,在全是文科生和伪理科生的宿舍住了四年后,渐渐被同化了,早就放弃了之前的理科式语言体系。现在突然又久违地窥见了数学的美,这种感觉,咋说呢,有点像年少背诗词时候感觉不太到美感,现在或者以后回头看,更能看见其中的美和智慧,的这种惊叹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3.《好好学习》20190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nd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