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14720/1d1099af55eb0ddc.jpg)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表面上看起来爱使小性子,处处得理不让人。可是面对着贾宝玉,无论宝玉抛出任何问题,她总能知道宝玉在想什么。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辰,贾母带众人听戏文热闹热闹。散场时,贾母打赏钱给演小旦和小丑的两个小孩。凤姐打趣说其中一个像一个人。宝钗和宝玉心里都猜到像黛玉,但害怕黛玉生气不敢说,因为古代把一个人比做戏子有贬低人的意思。湘云天真烂漫,心直口快便说了出来。宝玉吓得连忙使眼色给湘云,被黛玉看到了。
结果弄得湘云和黛玉都不高兴。湘云抱怨要看宝玉眼色行事。黛玉气宝玉误会她,认为她是个小心眼的人。
宝玉好心办坏事,越想越委屈。想到白天戏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里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因为湘云和黛玉的不理解,他便成了那个赤条条的孤独的人。他本还是个孩子心性,由此悲从中来,大哭起来。
古人一有感触就爱作诗,何况是才华出众的宝玉。于是乎他提笔作了一首偈(简短诗句),再填了一支曲《寄生草》。倾诉过后他心情平复不少,便上床睡了。偈语诗文为: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大致意思是,我们都想用心意去证明彼此,但是却都没有得到证明。怎样才可以证明?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证明的。
黛玉知道宝玉赌她气了,心中放不下,借寻袭人的由头来看看动静。
袭人将宝玉做的偈语和曲子递给黛玉 。次日黛玉拿回去与湘云、宝钗同看后说道:待我去收了他这番痴心邪话。三人便来寻宝玉。
黛玉对宝玉说,“你那句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虽然是好,但我认为还不够好。在我看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才是最好的。”
宝钗对黛玉这句续语大为赞赏,随后举出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来佐证黛玉的话。
宝玉自认为熟读道书禅机,参透世事,没想到黛玉和宝钗比他更有知觉。如此想来,他不过是在自寻烦恼。于是他才彻底放下,和姐妹们和好如初了。
黛玉说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意思是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有好的这种感觉的,是不需要立足境的。
贾宝玉的禅境还停留在有感觉的境界,就是有立足境。而林黛玉的禅境超过了宝玉,是无立足境。
在这个阶段,我认为黛玉比宝玉更成熟,更懂得爱。
一般人认为,爱情是甜蜜浪漫的,总之是有感觉的。但在黛玉眼里,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平淡如水,舒舒服服,自然相融的。
黛玉之前生宝玉的气,就是因为宝玉虽然在乎她,但并未完全懂得她,未达到灵魂的默契。
黛玉对爱情的见解,我深以为然。
很多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曾经的海誓山盟,未必能让他们的感情天长地久。
有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在他们金婚仪式上,被众人问及相处秘诀。他们只是微笑着对视了一眼,然后轻声地说:“我们的感情可能没有蜂蜜那么甜,但却像白开水一样,是对方不可或缺的,因为我理解她,她也懂得我”。
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写下了“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诗句。
诗人追思往事。酒后入睡的丈夫,和在一旁小心照顾,不忍打扰的妻子;还有同样恩爱的李清照夫妇,他们赌书时无论输赢,只闻得欢声笑语,和洒落衣间的茶香。这些生活的琐碎,这些默契的懂得,早已成为生命里刻骨铭心的“寻常”。
又记起《浮生六记》里的沈复陈芸夫妇。平日里偶然相逢,必然握手相询,像挚友一样同行并坐,丝毫无避人之嫌。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这对夫妻之间流露出来的相惜相知的细节,成了伉俪情深最美的见证。
心有灵犀的两个人,在灵魂上必然相互依存和信赖。即使共度漫长平淡的婚姻生活,他们依然能够怡然自得,琴瑟和谐,甚至历久弥香。
我想,这就是“无立足境,是当干净”用在爱情里的最好诠释。
林妹妹道行深远,又给我们上了一堂宝贵的爱情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