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之味道建水

作者: 夏冬视野 | 来源:发表于2018-01-18 00:32 被阅读0次

            建水的一天是在淡淡的炭火烟味中开始的。

            清晨,漫步建水古城的街头巷尾,时不时地会看到路边烧的通红的炭火盆。那是当地人用来做烤豆腐的。 

            知道建水烤豆腐这道小吃,是源于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近两年,建水的小吃突然成了热门,《舌尖上的中国》、《味道》、《十二道锋味》、《爸爸去哪儿》、《走遍中国》等多档栏目都制作了建水的专题。配上街道宅院古色古香的画面,是促成我来建水的一个主要动因。

            建水烤豆腐是古城的一道风景,无论是街边、还是大街小巷的餐馆,都有烤豆腐的小摊。走的累了或是饿了,先不急着吃饭,往烤摊前一坐,一边看着摊主随意地翻动着豆腐,一边夹起一块沾上小料往嘴里一放,一粒黄豆就被摊主扔进了小碗中(计数)。顿时,建水的味道就感觉到了。

            坦率地讲,烤豆腐干渣渣的感觉实在不合我的口味,倒是城西大板井豆腐的鲜美让我难以忘怀。

            建水城中何时开始盛产豆腐不得而知,但板井豆腐坊于清光绪年间就傍板井而生了。

            呼吸着古城特有的晨烟味,踏着青石板路一路向西出了城,就会看到三三两两挑着水桶的人,尾随而去,不远就到了西门大板井。

            建水的水井很出名,仅古城中就有128口形态各异的古井。有自元初开凿至今还在使用的东井,有圈于明代洪武年间,志书称之“供全城之饮”的西门大板井等等。但依井而成就了一城豆腐的好像只有西门大板井了。对于建水人而言,古井是历史,更是生活。但由于地下水的污染,许多井已经干涸或是不能作为饮用水了。

            观完西门大板井,上台阶就走进了板井豆腐坊。这里的生产操作间是公开的,参观完了豆腐的制作过程,花5元钱就可以随意品尝店内刚刚出锅的鲜豆浆和豆花,还有现炸的豆腐皮、豆腐干,那纯正、鲜美、酥脆的味觉享受直让人大呼过瘾。

            既然是寻着美食节目的推介而来,那门口挂着××栏目拍摄点的店铺是一定不会错过的。

            最实惠的是临安饭店的过桥米线,最贵的一碗才12块钱,牛肉的、鸡肉的配料满满一大碗。在乌鲁木齐,这样扎实的一碗18块钱也吃不到。只是我见识少,竟然把过米线的水一并倒进了配料汤汁里,还边吃边抱怨,汤的味道有点淡,温度也不够。瞥眼邻桌的吃法,顿时汗颜,毁了一碗的鲜呀。

            最正宗的是花园小吃店的肠旺米线。肥肠量足味香,配上白嫩的草芽,油而不腻,米线还可以续碗管够。之所以正宗,也就在于那草芽上。这种表面看有点类似大葱一样的食材,鲜嫩到难以运输保存,所以在外地很少能够吃到。我还专门到巷子里的家庭小院里品尝了纯粹的草芽米线,清新脆爽的味道绝对是独特和令人回味的。

    肠旺米线

            如果说建水的古井成就了建水的豆腐,那么建水的豆腐和米线又成就了当下的建水。不得不感叹现代媒介的能量。

            建水的味道不仅体现在它的美食上,我更倾心的是他厚重的历史味道。

            建水古城古称临安,始建于唐代,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建水古城与其它古城、古镇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这里的居民依旧生活在古城中,在没有严重商业化的街道上随便走走,扑面而来的是古城厚重的历史气息。

            建水古城的地标性建筑是朝阳楼,又称“小天安门”,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建成的。它与北京天安门还真有渊源。据说师傅先建造了朝阳楼,把手艺传给徒弟后,徒弟又去北平建了天安门城楼。朝阳楼与天安门城楼的主体结构基本是一致的,就是小了一号,年代比天安门还早28年。

            建水县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但汉地文化风情浓郁,民族特色并不十分明显。大概是史上习文盛行和孔儒文化的熏陶,使它成为汉彝文化高度融合的地方。文庙庙学,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等验证了建水自元朝至明清都为滇南学府大成地,建水文庙更是除山东曲阜孔庙外的第二大文庙。“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名不虚传。

            建水处于云贵交通要冲的位置,自古锡矿的开采和贸易的流通,成就了一批批富绅比邻建豪宅。古城内的朱家花园和团山村的张家花园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的发家史与当代的晋陕煤老板颇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煤老板多数都跑到北京、上海建豪宅去了。

            朱家花园的原主是清末富绅朱渭卿兄弟。花园始建于同治年间(1861-1875),大体完工且最辉煌的时候是1911年左右,耗时近40年,从完全建成到家族没落,只是十年。在朱家花园的展览馆里,还有朱家当年一名被扫地出门的年轻女眷写给亲人的信,怀念家宅的幸福时光,感叹何时能够再回归。斯梦已逝。历经百年沧桑岁月的朱家花园,虽然几度被抄没,解放后又几度挪作他用,但保留下来的庭院长廊、门扇雕花,依然使我对这个西南边陲大观园的华贵和艺术价值感到震撼。

            与朱家花园同时代的张家花园,其家族的兴起极为相似,花园建成的时间以及建筑的风格也相差不多。更为巧合的是,两家还曾因锡矿之争结下仇怨。我在同样惊叹张家花园华美古朴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他所处的团山村。

            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多次辗转后定居团山。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且发财之后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现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有15座,其他还有寨门、寺庙、宗祠等。在这个完整的民居村落里,张氏族人就占全村人口的80%。

            团山民居最大的特点是,多数民居里还住着当地的村民。虽然这样的古宅更有生活气息,但院落里搭挂的胸罩、内裤,还是让我尴尬万分。毕竟这种原汁原味咱适应不了。还有已列入参观项目里的民居因家有产妇而谢绝了参观。

            于是想,建水能有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民居绝对是件幸事。而以什么方式保护好她、开发好她是需要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落实的。一包了之的作法其实是“利”字当头,效果难以保证。毕竟,建水景点的门票真的是好贵了。

            建水之行的终点居然是唯一不要景点门票的双龙桥。这座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的十七孔桥,在清乾隆年间先建了三孔,道光年间又建了十四孔并与之相连。

            从远处看双龙桥,雄伟壮丽,如长虹卧波,沉在时光里的故事油然而生。登上双龙桥,远眺两岸车水马龙,新楼林立,生命的躁动在胸中激荡。

            双龙桥就如建水古城一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将过去和现在已经植入血脉深处的文化律动,进行着全方位的诠释与展示。

            建水的味道值得品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云南行之味道建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mp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