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不知道要写什么。想着原本计划8点起床的我,睡到了10点才起;原本计划不看电视、刷视频的我,下午看了将近3个小时的电视;原本计划大把时间学习的我,一整天只学了1个半小时;原本答应和朋友出去的我,临时放了人家鸽子……想想,不仅有点无奈,还有点讨厌自己。
今天想不到写什么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时间紧密有效地利用起来,没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没有出去走一走,然后脑子好像有些闭塞了。洗完澡后,坐在书桌旁,看着眼前的这些书,对于今天的自己有些后悔。想着要是我今天不那么贪睡就好了,要是我不无限拖延就好了,要是我不那么痴迷那部电视剧就好了,要是我不......我们好像往往会为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感到后悔,总是感慨要是不怎么就好了。然后,我突然感觉到这样不行,本来有限的时间,又用来发呆后悔了。其实,我今天还教表弟学了英语,而且他的学习状态很不错,说明他喜欢我教他;我今天还给自己做了一顿午饭,油焖茄子是真的香,我吧唧吃了完了所有的菜;我今天还主动搞了卫生,把厕所都刷了一遍,晚上去浴室的时候,还发现它亮敞敞的......顿时,又感觉找回了力量,心里又在思考着“如果明天我能8点起床,我可以做些什么;如果我明天不看电视、视频,那些时间我可以做些什么;如果明天我要学习,我要看哪些书”……
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正常的自我状态。如果我每天都能花30分钟,思考今天的自己,做到了一些什么,还有哪些没做到,明天我会去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后悔、抱怨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那样,或许我还能更加接近理想的自己。我觉得,一个逐渐获得自我意识的个体,都应该常反思、且前行。
我时常听到,有英语老师跟我讲她的困惑,讲她知道自己教的不好,可是不知道改。我觉得她做到了第一步,“教然后知困”,但是知困然后怎样能自强呢?
我以前也经常会因为课上的不好,走出教室,心里特别自责、难过。然后我试着,跟自己对话。通过回忆课堂实况,研究课本和学生掌握的情况,问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安排,既然这样教效果不理想,我还可以怎么做。我又开始在下课后,主动和学生交流,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询问他们,这堂课的你懂了哪些知识,老师讲的知识还有哪里没让你明白,你觉得这里怎样讲你更能接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自己的上课有了稍许的变化,我对自己自责的时间变少了,我开始肯定自己。人因思考带来的行动、变化,就是这么实在、神奇。
作为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在面对课堂教学时,如果能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做(教);除了这样做(教),我还能想到怎样做(教);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我会做什么样的调整和改变”。我想,那我们都能在工作变的更加游刃有余,变的越来越满意自己,更加接近心中那个理想的自己。
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反思,让“学、思、行”常伴他们左右。我记得我有做过这样的尝试,我引导自己班的孩子在桌子左上角贴上3个问题:我今天学(做)到了什么?我有哪些没做到、没弄懂?我明天要做些什么?每天在放学之前,留出15分钟,和学生一起总结、反思。我首先会主动和她们讲,关于我的这些问题。然后,邀请一些同学代表起来分享他们今天的经历。这些分享的同学,在思考和表达的同时,学会了总结自己,明天该怎么前行。然而,那些听到别人分享的同学,听到别人的所作所为,也在心里反思自己,暗暗想着明天的自己,也要朝着这些好的行为努力,摈弃那些不好的行为。在持续的这样一种个人+集体反思的氛围下,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学生慢慢找到了目标,那些忙的东窜西窜的学生逐渐明白了行稳致远,那些成绩本已很优秀的学生也学会了和自己做比较......
想起了在TFC岗前培训时,陈大伟老师跟我们说的“人因思而变”,需反思、常反思、懂反思,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把一切看似是困难的困难,都变成自己成长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