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的诸般好

作者: 龙少之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3-21 22:12 被阅读0次
    来自网络

    记得上初中时,忽然对诗有了兴趣,就去县城文化街的小书店里买了一本《古诗一日一首》,打算天天背,就冲那句‘’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光溜‘’的话。这本书装帧精美,封面是个骑牛吹笛的牧童,画面古风。开始时爱不释手,每天按进度背一首,后来就没坚持住,又束之高阁,只是偶尔看到时,才会拿到手里翻看摩挲几下又放回原处。

    记忆里,诗似乎没存留多少,倒是这本书的封面在脑子里留了个模糊的影子。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再大点时,有时也看一两眼诗,慢慢能体会到诗人一些心憶。只是发现一些经典之作,多是哀婉凄恻的腔调。比如柳永《雨霏铃》里的泪眼婆娑,比如南唐后主的《浪淘沙令》里的长叹哭音。

    诗里的也有不少忧国忧民,此外春愁,思乡也思那个她或他,或者人生遭际不顺的,在诗里体现出来的美则美矣,只是终归沉郁,颓唐,愁闷多一些。

    来自网络

    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一直不忍深看她做的诗,比如《葬花词》、《秋窗风雨夕》,大致扫上两眼,就不想细读,满纸泪啊悲啊愁啊,心便揪揪的。其诗虽好,大约也不能完全释放她的悲伤,她也脱离不了感伤这个的路子。既然是还泪而来,似乎也只能如此了。

    但我想,既来到这世上,哭着不情愿来,最后又让别人哭着送走,总是没有多大趣味。既然时光不可逆转,那就尽力找出点不同乐趣,方显得人生其实也不仅仅是人之间的漫长无奈的告别,必要的豁达还是要有一些好。所以宝钗的那首基调昂扬的柳絮词,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换句话说,在以悲为美的红楼诗词中,宝钗相对于黛玉,从境界来讲还是高出一些的。

    对诗的态度,一直是若即若离。也很少尝试去作诗。对诗的敬畏其实是对平仄韵律的不通不懂所致,虽然读过一些此类的书,嫌枯燥,终弃之。

    以前读过的诗词,有的存在脑里,在某个时候,在某个合适的时际会冷不防的钻出来,只是这种时机很少,最近又重新看起了诗。先看名诗,昨天就记牢了一句,满城春色宫墙柳。偏偏到下午有人让替他修改一篇稿子,说是去某处踏青,看稿之际,情不禁地拿笔就写……但见绿柳周垂,芽吐丝碧,满园春色,让人着实惬意无比。于是换来那人一声喝彩,简洁明了,到底不同!

    嗯,好吧,那句喝彩是我意淫的想象。

    来自网络

    在写文章时引入诗句无疑能增辉添彩,但在现实中要引诗用词的,会起到什么效果呢?那次,公司组织去外地培训,其中有个练习的项目是无人领导小组,这里简要给大家说一下,什么是无领导小组:就是由几个人同时进入面试室,大约5,6个人,面试者不给予他们分工,也不指定每个人的位置和角色,分给他们题目或者任务,让他们共同来完成或者进行讨论做决策等,面试者在一旁观察众人的表现来为不同的人打分的一种面试形式。大家都是首次参与,虽然新鲜,但气氛不免沉闷呆板。最后在结尾阶段,负责总结的那厮,忽然脸色涨的红红的,原来他打算要用诗了,他引用了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时候已不记得他当时为何吟出此句诗了,只是在那个闷闷的场合下,他出人意料的装出这高雅一逼,使人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活动主持人和在场各位也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也得出多读诗的好处来。除了用于写作,再脸皮厚点,原来还适用于生活。最后也告诫一点,装逼前,诗句一定要记准记牢,可别用错了,不然装逼不成变二逼。别说我没提醒,这绝不是诗的错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诗的诸般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vi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