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楼梦》结缘,还是我十岁的时候,那时候家里有一本已经泛黄的《红楼梦》。都是繁体字,当时字还认不全,只能挑挑捡捡的看一些有意思的情节,但依然看的津津有味。
现在想来,那本书一定是经典的正版书,我清楚的记得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情节,但是后来又看过两次别的版本,都没有看到这一回,可惜那本书已经失传。
虽然已经认真的读过三次红楼梦,但还是一知半解。现在因脚骨折,休假在家,有大把的时间,就想再读一遍,简单的记一下笔记:
再读红楼(1)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卷第一回:姑苏城中葫芦庙里住一乡宦甄士隐,此人“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以观花观竹酌酒吟诗为乐。”
一日梦见一僧一道,(这一僧一道在本书中一直穿插在虚幻和现实之间,贯穿整部小说)意欲了结一段风流公案:说无才补天的一块顽石,历经几世几劫,幻化为通灵宝玉。被警幻仙子收留,名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一日看到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幻化人形称为绛珠仙子。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想把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
甄士隐还在梦中的太虚幻境看到一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此对联在书中出现多次,宝玉梦中也曾见到过。这副对联道尽了世间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过都在人的一念之间。
甄士隐醒来,见奶母抱着膝下唯一的女儿英莲走过来,他接过生得粉妆玉琢的女儿戏耍一番,却见一僧一道走来,抢夺英莲,说英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甄士隐生气欲走开,那僧便念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果然,元宵节,家人霍启抱英莲看花灯,竟将英莲弄丢了;之后葫芦庙失火,甄士隐家在隔壁被烧成了一堆瓦砾场。甄士隐夫妇投靠岳父,最终遁入空门。
在《红楼梦》中,甄家和香菱的命运,都没能逃脱此诗的预言:香菱一生命运悲苦,而甄家更是在开篇就家破人散。
开篇的这个悲剧故事,被脂砚斋做为全书情节的缩写。脂砚斋认为,作者是在借甄家兴衰的“小荣枯”来影射日后贾家盛亡的“大荣枯”,以甄家人的悲惨遭遇来暗示贾府人日后的不幸命运。
跛足道人为点化甄士隐遁入空门,唱了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甄士隐本就有夙慧,当即悟彻,为此歌做了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和这首《好了歌注》说透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人啊,为功名利禄追求一生,到头来,都不过是白忙一场。
再大的官儿,也有退隐的时候;再显赫的声明,也会被长江后起之浪淹没。追求内心的恬淡与从容才是最高的境界。可惜正戚戚于富贵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呵呵,我已经过了积极进取的年龄,想法、状态可能偏“老庄”。
第一回出场的人物还有贾雨村,贾雨村就是典型的善于钻营的人,还未科考时就曾写出:“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后来得甄士隐资助,求取了功名。
开篇安排甄士隐和贾雨村出场,体现了曹公的巧妙匠心,“真事隐”去,“假语村”来。曹公是想告诉读者:书中所说只不过是村头街尾、坊间流传的白话故事罢了。但是是有真实的原型的,而他只是把真事隐去了。
另外,本回最触动我的一个字是“还”,就是绛珠仙子要用一生的眼泪去“还”神瑛侍者为它灌溉的雨露。
一个“还”字,牵出多少情愁。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无法解释的因缘际会,就都有了答案。与人相处,时时想到这个“还”字,也会少了许多矛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