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曾经在我的书评下面留言说,书评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写作方式,有力气写书评,还不如好好的练笔,创作出自己的东西出来。
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都有一点儿不平,说这话,好似我写书评是在抄写别人的作品一样,好冤枉。
不过,说归说,书评我还是要写,仅仅是读书之后的习惯。
因为大脑不够发达,不聪明,读书必带着笔记,写着写着,思路出来了,一篇书评也就出来了。
只有真心去写书评的人才知道,书评绝对不是简单的评论,而是读完一本书后的内心思绪的完整表达,你爱一本书,写进来,你不喜一本书,写进来,书评是与书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读者自我对话的过程。所以,那些将书评当成末业的人,实在不知,书评写的好,也是有真本事的人。
像作家梁实秋,一生写的书评无数,很多作者也会把自己的书评集结成书,我是一个比较关注书评作品的人,但也是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选择一本好书会对比再三,因为我买的每一本书,大部分考虑的因素是,值不值得收藏,如果一些文字,我读了一遍,再不想读第二遍,那么很可惜,这本书我就要处理掉,处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送人,比如二手书网卖掉。有些比较要好的书友,因为山高皇帝远,买书不方便,于是我会定期给她寄书,作为一个在乡野中劳作的姐姐,她仍旧保持着这样的阅读习惯,我很欢喜,也很赞赏这种行为,于是给她️约好,每月寄一次,每次寄书数量不限。有的是我比较喜欢的,但是会在出差途中买重复的书,有的是我个人的收藏书,我看着她质朴的文字,心里受到莫大的安慰。
谈写作|写完115篇书评,有些话要讲给你听——说远了,和赠书一样,书评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分享。我常常给朋友说,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那就随便拿一本出来读,你会发现,只要你开始了这个动作,后续的图书目录自然就会生成,因为你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你还会去找更多的书看,找到更多的书后,发现还有更为精彩的内容等着你,就像一个孩子扔进水里的石子激起的同心圆波浪一样,原来你觉得自己读书很窄,就是一个点,却慢慢的发现,这样的波浪可以蔓延至整个海洋,蝴蝶效应般,然后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调整状态继续前行。
书评写出来,读者可以根据书评来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判定这本书的价值,以此来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看,值不值得买。如果内容很精彩,那就毫不犹豫的买下来,如果看着书评都费劲,可能就直接将这本书pass掉了,现如今图书市场商业化越加的明显,纯粹的书评越来越少,在一些知名期刊杂志上选登的新书书评,多半是出版社或者出版公司为了宣传这本书而邀请一些书评大家所作出的宣传推广,还有不少是实体书店的书评约评,我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约评,出版公司给我寄书,让我两周内根据书的内容,做一个有说服力和推广功效的书评,细想其实宣传图书广告的文案,我写了几本,但因为书实在不是自己喜欢的品类,于是就停止了这类活动,还是自己去选书,慢慢的读比较惬意,工作已经很不自由了,业余时间就自己给自己放个假吧,在这样的时间里,读书就是一个人的事情。
读书,我看的比较多的,是梁实秋先生书评文章,是董桥先生关于收藏图书的文字,还有沈昌文先生的文字,有时候还会从毛尖的影评之后寻找思路,最近在读黎戈的文字,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写出来的文字。黎戈自己曾说平均每天阅读时间是8个小时,超出了绝大多数的我们,也无怪她的文字,常读常新,有自己的见地,因为有大量的储备和内容积淀,很难不精彩。
所以,当看到很多朋友在写作时遇见瓶颈期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建议他们给自己放个假,好好读几本书,相信我,一两本过后,那种想要写作的冲动就会回来,如果有幸遇见更好文字,一本书下来,你会写很多篇书评,书评是很好的工作之余的消遣,因为平时积累在那里,所以不用太费心的去整理去构思,自然而然的就流露笔端,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一篇文章,我的很多书评是我吃过饭后站在自己的写作台旁边,以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的时间写完的,而且每一篇都在2000字上下,快速却有效。
谈写作|写完115篇书评,有些话要讲给你听——当然,一篇书评,很多时候不是一次性完成,我会把需要的材料全部堆砌在写作界面,工作之余间隙去搜索材料,等到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时,再将这些内容进行整体的构建,就像建房子一样,平时一块一块的把砖块堆积在那里,等到真正开始建房子的时候,随手拈来,自然又快又准。
如果你想在书评领域开辟一片天地,那就开始读书吧,读着读着内容就会来找你啦。
网友评论
最近我在读张德芬的《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一般都是选择能打动我,触动我内心,或者有感觉的一些语录来写吧。
越读越觉得知识面太窄
书评,写起来并不简单,读一本书容易,想把自己的体会完美地表达出来,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