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不朽

作者: 鬼谷孫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8-09 10:11 被阅读29次

    清早晨读,忽生一念,想着:最终人类会发觉,那些活动着的影像,或者所谓留住永恒的图片,还有音频啥的,都不会比文字的力量来得更为深刻,更为强大。

    我之所以有次感慨,盖莫是因为眼下环境的娱乐至死,眼花缭乱中,作为最能传达人文思想的文字,渐入式微、渐行渐远。

    可能我们的时间越来越金贵,也可能是我们的耐心越来越丧失了,因此我们就越来越趋向于看一些视频,看一些图片,以为那样就可以替代我们对于文字"费时费劲"的阅读了;可能还会以为"活动"的影像能够具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场景,以为音频也更能够显现出当时的状态跟情绪……

    但其实,无论是论证,还是叙事,文字永远是能够容纳信息量更多的东西,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符号,而这种抽象的符号,又恰是人们公认和共识的一种约定。

    具象的东西或许能够反映当时事物的一方面,但却未必就是真相;而唯有文字才能于表象中抽丝剥茧,让人"读"到事物的本质。

    至于中国文字的由来,盖五帝之初甚或上至三皇年代,初源于结绳记事,又以龟背纹理,寻求卦象;至仓颉视龟作书,造出文字,虽变迁绵延无尽,但流传至今,依然以符号为约,公认以至。

    至于文字、图画可是同源?认为书画异名而同体,在文字产生的初期,书亦画,画亦书。今以先前出土的甲骨文字考古文献可鉴,其实文字源于图画,甚或图画在先,文字在后,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即是说,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抽象了的符号,从而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指代性,而非仅仅是被指定的具象了罢。

    对于事件的叙述,抑或情感的表达,文字之外,尚有艺术,如画作,如音乐,近于现代,又有了电影之类的影像手段。然而无论何种媒介,何种门类的表述方式,终不能如文字那般,指代广泛、蕴意深切,蓄意显见。

    在美学上,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叫做"移情",其实是一种"空框"的概念,就是当读者(或者观众)在阅读(观赏)一个作品时,他所读到的(看见的),可能只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故事的框架,每个人都可以将当时的自己代入进入——不论当时是处于怎样的年代、怎样的环境,心情是怎样的,文化背景有是如何的,都会因为自己的代入,获得各自不同的阅读(观赏)体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或许作为任何一种审美对象,均可以某种技巧和手段(文字上则是逻辑与修饰)来获得更为贴切的意境表达,但五花八门的叙述手段,最终仍是无法达到文字这样一种非具象性符号所能获得的深刻与深远。

    所以,阅读,阅读文字,而不是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视频)、图片之类的快餐文化,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更接近于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满足和宁静。纯粹的文字阅读,至少可以摆脱影像和图片强加给我们的想象禁锢,同样的文字,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体验,获得自己独特的灵感和快意来。

    当然,伴随着技术的飞跃,作为一种信息文化的发展,文字这样一种符号,未来可能会以一种数字化的状态加以呈现,其所蕴含的事实和内容将会更广泛,带给未来"读者"的信息量,也将会更加的辽阔,乃至广无边界。

    不管怎么说,文字不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不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sf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