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四川地震旅行·在路上四川省
在汶川地震九周年之际,我去看到了什么

在汶川地震九周年之际,我去看到了什么

作者: 丁小姐的出口 | 来源:发表于2017-08-09 10:31 被阅读71次

    今年五一,我去了一趟汶川。

    那个九年前因为一场地震突然闯进人们视线的小县城,是我多年来演讲中反复提及的地方,也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地方。

    他的伤痕就在那里,历史般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突然闯入,惊天动地。

    他的重生,是拉长在漫长时间里的悄无声息,同样,也是万众瞩目。


    很多人听说我要去汶川,不免抱怨一句,“那里有什么好玩的。”

    “就是想去看看它,看它现在过得好不好。”

    我想看看长达九年的重建之后是怎样的新生,我想看看废墟之上的家园能否使人们抚平伤痛安居乐业,我想看看天灾过后的岷江是否依然翻滚怒吼,滔滔向前,卷走一切悲愁与深情。

    那儿所有的一切,我都想亲身体验,我想通通抚摸一遍,问问它们,你们还好么?

    我就在那儿看着它们,看它们像孩子一般,经历着新生,也经历着毁灭,经历着贫瘠与不堪,也经历着感动与洗礼。

    它安安静静被群山环绕着,岷江冲刷着,人们乐道着。

    在汶川照的照片

    零八年,汶川突发地震,我在外上学,离震源十万八千里,仍有震感。一阵晃动之后,学校赶忙组织学生在操场聚集,平静后才知道,原来是汶川那边地震了。

    与之有关的消息不断传来,8.0级、震源映秀、死伤惨重、流离失所、家园被毁……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这是建国以来尤为严重的一场地震,上天在映秀那个小镇上狠狠地任性了一把,制造了太多生离死别流离失所的惨剧,太多声嘶力竭太多齐心协力都飘散在漫天的灰尘里,再也无所踪影。是渺小的灰尘,随风而起不能自主的灰尘。

    于是那样一个时刻,总能看见熠熠生辉的闪光人性,有让学生先逃自己断后却没能逃出的老师,有护着孩子不顾自己性命最后留下一句“妈妈爱你”的伟大母亲,有在担架上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男孩,有在废墟中刨了三天三夜终于救出了自己孩子的父亲,有太多太多闻者落泪的感人事迹。

    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气氛渲染下,学校组织了演讲比赛以及爱心捐款,有趣的是,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候一周的零花钱是5块,我捐出了我手里积攒已久的11块,心想着大不了两个星期不吃雪糕不进商店,安安祈祷自己的心意能对他们有所帮助——毕竟,于我而言,那可是笔“巨款”。

    08年的地震过去,08年的奥运会还是如期举行,08年的一切,一如常态地过去了。

    正如我挂念英华一样,我挂念汶川。

    我挂念它,不是因为在那儿住过,或者那儿有我的足迹。

    我挂念它,是因为它跟我无关,却又冥冥之中觉得它跟我有关。

    我挂念它,我只是想单纯地去看看它,不说一句话。

    在汶川照的照片

    汶川的天很晴,却又在山雾缭绕之中透着一丝阴霾,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座小镇受过伤痛的缘故,空气里兀自冷清的氛围让人有着莫名的寒意。县城很小,中间流淌着岷江的江水,不断冲刷着近岸的石头,一次一次,日夜不休,是对于棱角的固执,是对于柔软的敏锐,水流淌过狭窄的河道,在下一个出口相聚,向前奔腾,不曾回头。

    走过简洁崭新的岷江大桥,对岸是高大耸立着的大禹雕像以及“康养汶川欢迎你”。

    在汶川照的照片

    如果我不曾来过这里,我不会知道汶川竟还是大禹故里。

    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和我一样,是因为那场地震才听说过了汶川这个名字,如果不是那次惨绝人寰的山崩地裂,汶川还是那个被群山遮挡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县城,在“近处是山,远处也是山”的围绕之下,羌汉藏彝各族人民过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简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尔抬头看见漫山云雾以及云雾之间的微微光亮,又是一天的到来——这是最一般甚至最原始的生活,然而那场地震的降临,一切事物井然有序的运行方式都被改变了。

    在汶川照的照片

    广场、街道、医院、图书馆,一切都是新的,政府工程扶持了一期又一期,阳光家园的楼房高大整齐,一排排一列列,无一不是规划过的痕迹。偶然路过一个地震遗址,墙面开裂摇摇欲坠的钟楼似是诉说这个小镇经历过伤痛的唯一标识,听说那曾是当地的一所学校,地震来临之时无数学生不幸遇难,为铭记惨痛过往,特地将学校建筑有所保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未被拆建的遗址。

    在汶川照的照片 在汶川照的照片 在汶川照的照片

    小镇中心的汶川博物馆陈列着冰冷而残酷的震情过往,细数了抗震救灾的种种功绩,并顺道带人们回溯了羌族人民的传统民俗风情,主厅的展点理所当然是围绕着地震的,当那些房屋倒塌山崩地裂悲痛欲绝的过往以照片的形式展现于眼前,人们伫立着,脸上的表情和心里一样沉重难言。

    在汶川照的照片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汶川地震之后的一句呼喊,印在了博物馆正中央的墙上,在参观了整个博物馆之后,即将出门时瞥见这句话,确是顷刻间让人热泪盈眶。

    有什么,可以难倒这个一定要齐心协力做成一件事的民族呢?


    逛完博物馆我们就上了山,山上有个羌族的村落——萝卜寨,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路是盘山公路,我曾试图数清途中经过几个弯,在下一秒就被窗外壮丽的山色吸引,也不管下一个弯是多少度了。在汽车艰难的“爬山”过程中,很有几次因为看不见前方的车况,心提到了嗓子眼,喇叭一直按着,山路边没有护栏,可以看见车轮碾压过的碎石随着气流向下滚动的印记,生怕制造一点冲撞,也就瞬间无可生还了。

    也就无怪我安全抵达之后,下车长长舒了一口气。田野间矮矮小小的枝丫,呼之欲出的果实,那是漫山遍野的樱桃树啊。

    在汶川照的照片 在汶川照的照片 在汶川照的照片 在汶川照的照片

    萝卜寨的居民,在经历了地震的惨重伤痛之后,在老寨的不远处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寨子来居住。于是,老寨被当作景点,越来越多的游客上山参观游览,也带给了萝卜寨不一样的发展和体验。

    在汶川照的照片

    “此时此刻,我坐在这里,看着远处的云雾缭绕,看着近处的古宅城墙,恍如隔世,所谓‘心中有天地,眼里有清歌’大抵就是这般滋味儿吧。”

    在那个二层小楼的阳台上,任由太阳把头皮烤得发烫,我翻开日记本写下这句话。山上的天气是捉摸不定的,上一秒还阳光普照,下一秒便大雨瓢泼,再下一秒,又是云雾散开见太阳。索性不走了,找了户人家,住下了。

    有那么一瞬间,以为自己坐在老家——那个泥土味和柴火味分辨得清清楚楚的地方,坐在灶前取暖,看火花在面前鲜艳地跳动着,闻着柴火被烧成灰的味道,心满意足。但远处围绕着轻烟浅雾的群山告诉我,这是另一种存在,是“雾随风动,云随山来”的存在,你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你,彼此淹没在群山中的存在。

    在汶川照的照片

    傍晚,寒意渐起,少了太阳光直射的温度,山间独有的冷意四面八方席卷而来,贯彻你的每一根汗毛,每一次呼吸里都是冰冰凉凉的气息。主人一家在一楼闲聊着,说着羌族特有的语言,时而捂嘴偷笑,时而手舞足蹈。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小的是个男孩,我拿零食下去的时候朝我憨憨的笑,说着不标准却很亲切的“谢谢”,那个小姐姐最大方,跑来问我要不要喝茶,我拍拍身边的板凳示意她坐下,也不管坐的地方会不会溅到雨水,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和她聊起天来。

    因为没有那么多电子设备,电视也基本不用,一家人吃完饭就站在门口和邻里聊天,日落之后,便各自收拾、休息。

    “其实,以前在老寨的时候,大家感情都很深,也不会想那么多,只用自己填饱肚子就可以了,但现在这里变成景点了,彼此之间就有竞争了,感情也没以前那么好了。”

    这个初二的羌族姑娘若有所思地看向雨里,蹩脚的普通话表达出的意思,一下子拉回了我的目光。

    在汶川照的照片

    难道这是一种必然么,任何一个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任其民风再如何淳朴自然,一旦受到利益的冲击,商业化的气息能冲淡所有人情味,对于生的渴望上升到对于金钱物质的渴求,实在是一种令人惋惜的进步。

    于是我又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黑石城,那个在沙漠中凭空建起、只有八天寿命的城市,没有任何金钱交易,有的只是知识和物质的共享,以爱来支撑一切,说是一种狂欢,不如说是一种映射,映射着关于社会制度关于交易的另一种可能性,它的存在,时刻冲击着现有的社会体制以及交易方式,让人们产生思考并适当怀疑,在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能不能有另一种与利益无关的体制出现呢?这个社会,或许可以换一种交换方式呢?

    第二天,和主人道别,便下了山,上车回成都的时候,回头最后看了一眼汶川,深深呼吸,这是我第一次也会是最后一次呼吸汶川的空气,看到它一切都好,便也像定了心一般,从此不再过多牵挂。

    一切事物都恢复了以往的井然有序,不需要再担心,它的发展,亦有它顺其自然的道理。


    这不是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游记,我只是想记录下自己印象深刻的,让它们继续深刻下去,由我提供一个小小的安全的地方,让它们伸展、疯狂下去。

    BTW,你有什么心心念念想要去的地方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汶川地震九周年之际,我去看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sf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