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一篇非常简介的导言读书笔记分享,后来在慢慢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作为一本大火的热门书,关于《原则》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乃至于拆解和读后感已经“浩如烟海”,而我的记录和分享也只能从我的个体出发,在这个庞杂的信息量中稍微增添一些我自己的角度,甚至于这些角度也有很多是大家都已经看过的,写过的,践行过的。
所以一时停笔,只是自己在 pad 上做着手写笔记,问自己有没有必要再去整理它们并写成文章发布出来,最终还是觉得不妨去做一做。毕竟从私心的角度,写作和整理都是为自己服务的。或许不再有必要去做思维导图和书的框架介绍,但倘若我的感想中有那么一点点能给给到看到的人以启发,那便是我的无限殊荣。
以上内容为《原则》读书笔记与读后感的引言。
不同于《造星主》,大概《原则》我要先发布读后感,再慢慢输出读书笔记了。不过其实,《造星主》的读后感,也大抵会在完全发布完读书笔记之前出现,毕竟读书的速度,和整理笔记与写文章的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昨日读完,今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吧。
相对于之后作者把每一条原则拆开的讲解,我更喜欢他在这本书的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在其中穿插着他对于原则的领悟和思考。其中有一条,是他在回溯和观察历史上经济周期的时候的一个发现,是说“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场景重现,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以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不断发生过”。我当时在一条的旁边的一点自己的记录,是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当时恰逢美国前大统领离任,历史的选择循环往复,而我们的生活也以一种可能未曾察觉到的方式重复着。
由此引出作者对于模型的构建,他认为一切都可以被视作机器,在一定的算法下,我们的输入可以决定我们的输出,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最好的算法,并尝试进行改进。再有了这个大框架之后,作者便提出了几个我很喜欢的概念和方法:复盘,极度透明,创意择优,终身学习,与执行。
复盘,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也是因为宋超学长的复盘训练营。学长的五步法似乎也是脱胎于作者在其中提到的五步法:目标——结果——分析——经验——下一步行动。即做任何事之前都应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在行动之前制定的,也可能是一些事后才意识到的潜在目标。那么当做完事情后,将结果与目标相对比,其中会有偏差,也会有完全实现,就可以去分析和反思为何没成功,以及为何成功了。再从中总结出经验,可以在日后进行运用,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制定更好的执行准则。
其实复盘就是为自己的人生中的事情设定模型的一个过程,每一项行动都可以有曾经的行为作为指导和提示,在不断修正中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和习惯,并未来更多地更容易地用对自己而言最好的方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和所愿。
极度透明,这是我会觉得在作者提出的这几项中最难达成的。这一条的首先要求是能够完全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弱点与缺陷,面对自己的失败。我很惭愧地表示我做不到。在我公开发布的文字和复盘中,我会不自觉地美饰自己,故意不去记录自己的不足,将自己今日未能完成计划,或者完成计划过程中出现的疏漏公开地记录对于我而言是有些残忍而做不到的。这一点甚至慢慢渗透到了我自己私下的记录中,我希望留下足迹的是一个更加完美的我,尽管我知道我并不是。
这其实很致命,因为我不会写下我的缺点。不过相对而言,也可能是一种为了让自己更加诚实和诚恳于是逼着自己变好的过程。用痛苦引导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自己更清醒的认知越能让自己明白去如何改变。所以在复盘中对自己的坦诚至关重要,可以不公开发布,但私下,我希望我能够做到,并养成习惯。
当然在与人交往中,我还是能够做到去承认自己的弱点与盲区,以开放地心态接受别人的更好地看法与建议,并互相讨论,最终得到更好地结果。这在合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极度透明和开放,是相互之间的信任的交换,能够尽可能地利用彼此的优点,避开彼此的不足,也是更加健康的合作方式。这一点上我做的比较好,其实也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
创意择优其实不想在这里说太多,因为这其实更多地运用在团队管理和决策上,对于个人的话,其实我的一个想法是,在做一件事之前尽可能地去调研,去搜罗几乎能够搜罗到的所有信息,在逐一筛查,选出其中最好的部分,执行并复盘进行改进。
终身学习,自然就是其字面意思。每个人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这其实也引到了我记录的最后一个关键点,执行。
无论学到了多少东西,执行,永远是最重要的一步。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很多次地提到过我要增强自己的执行力,我也加入了一些优质的社群和打卡群,在其中可以互相鼓励,以督促自己去做,去记录,去复盘和反思。我很感激这些带着我一起努力的小伙伴们,我也希望我未来能够成为将能量传递给你们的人。
这篇读后感写到现在颇有一些虎头蛇尾的感觉。最后再简单写一写“题外话”吧。
我不是很喜欢把公司和个人作为机器的比喻,大概是我个人会更喜欢随意一些的处事方式,而这样的比喻会给我一种强烈的资本主义铁机器的冰冷感与不适感。相对而言,作者说他的成功可以复制,但我认为不尽然。作者把握住了信息时代的风口,加上一些运气,才能有他的故事,这其实是非常万里无一的。诚然,我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了很多,但若将其奉为圭臬并全盘参考,我个人会认为有些过誉了吧。
当然作为一个还未进入社会的学生,我也只是基于我自己的立场上谈论一二。若是之后再有任何思维上的改变,再重翻这本书,或许会有一些其它的思考吧。当然之后不会再读的这么细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