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冬天,融化了又冻结的初雪在路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所有车都移动的缓慢,看上去就像视频回放的慢镜头。因为赶时间,我们的车速没有刻意放慢,行至一个空旷的十字路口时,一台面包车从右侧的大桥上俯冲下来,由于路面太滑,即使四目相对,还是硬生生的撞在一起。
这是自己第一次撞车,在现场等待处理的时候,看着眼前的场景,和自己一直以来在路上看到的普通交通事故画面并无两样。路过的司机会刻意慢下来看一看,然后与同行人议论一番。
只不过,没想到今天我做了主角。
02
大学时,各种机缘巧合,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学了个护理学专业。学成后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对医学似懂非懂的“医学二把刀”的尴尬局面。
毕业时我在山东的一家大医院实习,病房是ICU.
那里和普通病房有很大的区别,不开门也不开窗,气氛更是让人憋闷的心里发慌。但好处是可以安静的做程序式的按部就班的工作,因为没有一个病人具有提出任何要求的生理能力。
印象里,每次推开病房门,不管是出去办事还是下班,都会被外面等候的家属团团围住。直到今天那个场景和细节仍然印象深刻,那些憔悴不安的脸上满是焦虑,却还刻意控制语气尽量温和礼貌的向我打探病人的情况。
这里工作多年的同事往往对这些熟视无睹,总是不动神色的一言不发地离开。初来乍到的我于心不忍,只能一路安慰不断重复着:“挺好的,挺好的”。
我并没有在那里工作很久,三个月之后我就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再也没有去上班。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清晰地记得那几个病人的脸和他们家人的样子。
后来我回老家上班,我的三大爷病重,爸爸说他要去陪一陪。爸爸回来之后说起三大爷住在ICU病房,每天都有规定的探视时间,其他时间他就陪着大爷家哥哥和姐姐在门外守着。
回忆中的景象再一次浮在眼前,想到爸爸和亲人们在病房外也必然是那番场景,心里难免心疼。
结婚后的半年,一向身体硬朗的公公突发脑出血,住进了ICU病房,我和老公连夜打车奔向医院。坐在病房外我们陪着婆婆焦急地等待着。
心里漠然感慨,没想到今天我成了病房外的一员。
在之后的几天里公公都没有醒过来,我们在狭小的走廊里日夜不敢离开。每到半夜,在昏昏欲睡时护士走出来喊:“**家属”,几乎所有人都会在一秒内弹坐起来围过去。其实有时候只是去买一瓶水的小事,但这一幕和这一声喊对所有人是有魔咒的,不管护士的语气是怎样,都让人不寒而栗。
就在那时,我发现,作为一名旁观者,即使很用心,也只能做到同情和理解,作为主角,才会明白,不经历过,没有人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03
前两天看了一期法制节目,讲的是一个母亲寻找自己被拐的孩子,找了二十年。在这期间,他自己身患重病,全家人对此筋疲力尽,不堪重负的丈夫最后留下一封遗书选择了自杀。
仿佛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她身上,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我,也难免为之心寒。
采访这位母亲的时候,她说:“没有想到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个世界上每天有很多事情发生,我们都是其中一员,是所有故事主角的候选人。
所有事情的发生,与是否对生活的细心经营有关,与能否安全防范有关,与生活层次有关等等,但有些时候,故事的主角淬不及防的选中了你,没有丝毫拒绝远离的机会。
04
这些天全国很多城市路面积水,打开朋友圈和新闻被这些洪灾现场的小小视频刷屏。私家车和公交车都像潜水艇一样艰难的行驶,有的竟然被冲的不能控制方向。
其中很多视频的视角都是高处,是附近的楼房里拍的。
点开了几个视频,旁白的 讲解人竟都带着兴奋和喜悦。
我想,应该是发布这么壮观场景的自豪使然。看到最后,一个拍摄者竟然高兴地唱起歌来。
我心里甚至莫明的开始生气了,好一番隔岸观火的快感。
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他人们常说“人生苦短”,但又有几个没感慨过“岁月漫长”。这个世界波澜不惊,却又岁月不定,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都是这里的一份子,又能有多大的差别保证今天的你不会成为明天的他。看似处境悬殊,却可能在明天殊途同归。
也并没有哪件事情可以让我们绝对放心的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今天我们是这里的旁观者,明天却又猝不及防的奔赴另一个故事成为主角:今天对他人困境品头论足的乐此不疲,明天有可能在承受他人的指指点点中筋疲力尽。此刻在窗内看着外面大雨滂沱中慌乱的人群,下一秒却就有可能在暴风雨中流离失所。
风云变幻,时过境迁。多一些作为旁观者的同情和支持,就是对今后作为主角的自己对大的宽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