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认知、模范
最佳时机6~7岁,最佳对象:母亲。
孩子出生后,就自动开始学习。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是自己意识到的学习,被动学习是无意识的学习,被动学习的驱动力来自于本能,是生命为了生存的自动反应。而孩子在早期的学习主要是被动学习,被动学习是决定性的学习。
由于这种学习在潜意识层面,或者说在神经层面,所以人们不易察觉,也不易掌握。后面再继续探究被动学习。
有了学习,就会产生认知,认知就是头脑中产生确定性,做出判断。认知经过积累、联结,形成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孩子因此拓展了他的行动边界。
模范,是指来到世上的孩子,首先是无知的,同时面对陌生的环境,他是不知所措的,所以,孩子天然需要有个示范的榜样,他只有从模仿开始才能与这个世界相处,模仿是他的必然选择。母亲,父亲是他的天然模仿对象。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与自己的父母亲不仅长相相似,行为方式也高度接近。
这里讲的学习、认知、模范,主要是针对是孩子而言,不是指我们成人后的主动有意识的学习、认知和模仿。
孩子最初的学习,及形成的认知,主要来自母亲,和别的重要他人。母亲,父亲的模范作用,最大程度影响了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孩子,继而成为什么样的成年人。
中国的老话说,教育孩子靠的是“言传身教”。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主要是被动学习形成认知,那么最关键的教育方式就是“身教”,而“言传”不可与之并列。
孩子是从潜意识里,不自觉地去模仿父母,从而学习和成长的。父母做到的事情,他看到、感受到,然后他再做到。
“身教”,是决定性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首先,它是天然就存在的教育。其次,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身教”,就要主动塑造,并引导孩子父母成为孩子模仿的模范,以实现对孩子最有利的教育。
母亲和父亲,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处理事情的模板。
比如,在为人处世,礼仪礼节,生活技能等方面,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父母与人为善、有教养,孩子才会礼貌; 父母勤俭持家,孩子才不会奢侈、浪费; 父母勤快、讲卫生,孩子才不会懒惰、邋遢; 父母乐观向上,孩子才会性格开朗……
父母的遗传,不只是生物、生理上DNA的传递;父母的言行、情绪,都在孩子成长的每时每刻被模仿、被传承。
所以说,要想孩子学的好,为人父母先做到。虽然对于成年父母,改变自己很不容易,可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必须对自己狠一些。父母变得越来越好,孩子自然会好起来。
我似乎理解了《葵花宝典》的真正意义了。“欲练此功,挥刀自宫。”成年人的世界,要想改变命运,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对自己发狠,承受脱胎换骨的痛苦。如此,才能扭转原本的生命模式。
结果是,父母改善了自己的人生,孩子不必再重复家族命运的循环。
转变从父母开始,让我们的孩子庆幸拥有这样的父母。
孩子教育失败的最大元凶,是父母被动学习的科学解释。
从笑来老师的文章里我知道了“镜像神经元”。下面借用笑来老师的解释来揭示这个秘密。
我们大脑里有一种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像镜子一样把别人的感受投射到我们自身,我们就有了一样的感受。
比如,看到别人打针时,看到的人感觉自己也像打针一样疼; 看到别人快乐地玩游戏,你也想加入进来; 打哈欠之所以会传染,也终于找到了答案。
镜像神经元,让我们产生同理心,让我们自动去模仿,让我们感同身受。
一个孩子看到钢琴,不会对钢琴感兴趣; 但是当他看到你在弹钢琴,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发,他就对弹钢琴产生了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弹钢琴,而不是钢琴本身。镜像神经元,是对看到的人的行为起作用。
情绪更能激发镜像神经元,在快乐氛围里你会兴奋,在悲伤的场合你也会同悲。
被动学习的概念,就是来自镜像神经元。
孩子小时候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也就是通过镜像神经元去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这种学习方式不在意识之中,所以我称它为被动学习。因为学习一直在进行,孩子却没有意识到。
这种被动学习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此我们才说,做好父母,做好孩子的模范榜样,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