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给自足”是近年来被炒得很热的词,一群带着好奇和热血的有点小钱有点小乐趣的人开始做这个新理念的践行者。这群有一技之长的践行者用不同程度的“自给自足”的方式,将理想和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在内心最舒服的状态下生活无疑是最快乐不过的事情。实现理想顺便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我不愿把这种回归的方式看做是纯粹的“自给自足”,当然书中的概念也是从广义出发,没有拘泥于行为方式和空间限制,从采访中不断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的理念。这种“自给自足”是基于现代文明熏陶下的一种精神出逃。当然,这是中性词。书中大多的受访者都是不同领域的精英者,当然有着可以任由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他们可以遵循内心去做此时此刻呼唤他们做的事情。用现代文明教育后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去思考可以跳出钢筋水泥的可能,既能实现自我安宁又能造福人类。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安静下来,或是津津有味的体味书中说的“别人看起来美好实则很辛苦的生活。作为一个在农村自给自足出来的人,那些身体上的辛苦甚至比书中说的还要深几倍。但想想这有什么好比的,那时的苦是为了生存,哪有心情和乐趣去欣赏所谓的田园风光。所以即便看到了澳大利亚迷人的海岸、听也没听过的食物名称;即便看到了我向往的像MUJI一样简洁美观的陶瓷制品;即便看到了小森林式悠闲自在的乡间生活.....我都高兴不起来,我只能无奈的安慰自己,那种反主流的生活,我现在或者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够不着,我顶多就从书中高逼格的几道菜中挑一道最简单的番茄浓汤煮煮,顶多在短暂的假期回老家种种地吃几顿奶奶做的看来寡淡的家常菜。
当然这是一种反思现代文明的思考方向。在城市化发展飞速的今天,一切都发展都在趋向便利化,科技化,人类努力用千万年的时间从自然走出来,用智慧让自己一步一步从传统的自给自足中解放出来,从时代发展来看这是进步的,毕竟这些发展的福利我们体味颇深。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内心的渴求和大自然的意愿,让自己活得像住在深宫,生活麻木而没有自由和向往的墙内人。围城,围起了城市,围起了真心,也与“老家”大自然越来越远。始终人是属于自然的,它带给人的敬畏和感激之情是后创造所无法给予的。诚然,一切的非主流都有其实践的道理,我们从古代的主流农耕文明步入如今的主流现代文明。任何一种形式都旨在让人类让每一个个体生活的更好。
书中也提到了许多适合住在钢筋水泥无法脚踏土地的半自给方式,从简单的解决食物入手,如在阳台上种花种菜,认真为自己烹饪食物,让自己内心归于自然而然般的安宁……
书中的逼格太高,无论是受访者“自给自足”的方式还是“自给自足”的食谱都离现在的自己太远,那些曾经让自己熟悉的土地花草都变得不真实,完全没有让自己沉入其中的欲望。我只能说,书的题目值得探讨,但对于普及大众的内容值得商榷。题目和内容都有可以各自深挖的东西,但感觉内容被题目说窄了,内容被题目说浅了。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些多样的生活方式,多一条路多一种选择也无妨,反正能不能走,愿不愿意走,自己舒服就好。如果有能力将这样美好的形式传递给大众甚至让大众去接受和理解,也会是件不错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