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冯导的《芳华》,长时间在压抑中度过。
我是一个功利的人,却也是一个如刘峰、何小萍一样懦弱的好人。
推己及人,我感叹命运不公,为何好人的结局这么悲惨?
诬告刘峰的林丁丁成了美国华侨,夫人太太。
抢了萧穗子喜欢的男生的小郝成了富太太。
影片的名字叫《芳华》,看完电影,我想说,芳华只是一部人的芳华,对于男女主角来说,青春芳华,只是遗憾苦难。
他们没有享受青春该有的美好芳华,总是一味的付出被误解,被欺负甚至被唾弃。
芳华永远是她人的风光,是自己不愿意提起的羞耻。
何小萍从小缺爱,爸爸是老改犯,妈妈改嫁,她自卑又怯懦,渴望爱与关怀。
可是从原始家庭到重组家庭,再到部队,人生辗转几个场儿,她一次次的充满希望又总是失望,何小萍总是得不到她所渴望的——爱与关怀。
她把自己的全部爱与精神寄托都给了在劳改所的爸爸,爸爸离开她的时候,她只有六岁。
刚来到部队何小萍给予表现自己,老师让她给大家亮一手,她不顾疲惫不活动筋骨,就开始大展身手,就是为了让大家认可她,可谁知急于表现却当众闹了个笑话;
她担心爸爸不记得她的样子,她想让爸爸看到她穿军装的样子,偷了林丁丁的军装去照相;
因为何小萍第一次偷窃,导致了后来大家对她嗤之以鼻,任何坏的事情都自动归到她的头上,文胸里放丑陋的海绵垫,大家不约而同的认为,这种乡巴佬的作风,只有没见过世面的何小萍会有,所有人不分青红皂白,所有矛头都指向她,小芭蕾甚至撕开了她的背心,好让何小萍在大家面前出丑,给生活找点乐子。
因为何小萍喜欢出汗,身上有异味,在青春萌动的年纪里受到所有人的嘲笑嫌弃,除了刘峰,所有男人都不想与她做搭档,她自卑也自知没有办法逃脱这层嘲笑,只能默默忍受;
这个时候刘峰出现了,他是一个唯一不嫌弃她的人,他如层层迷雾夹杂层层灰尘中的一缕冬日阳光,直抵何小萍的心房。
错失芳华从此,她可以信赖的人除了爸爸就是刘峰。
但是,活雷锋刘峰最后被深爱的林丁丁诬陷为耍流氓,离开了文工团。
那天,天气有点阴沉,除了门卫,来送刘峰的只有何小萍一个人,结局刘峰已经想到了,只不过看到此情此景,他还是有点伤感。
何小萍对着刘峰行了一个军礼,表示依依不舍之情。
刘峰在抗洪救灾中伤了腰,在文工团做一些打造的工作,离开文工团之后,在战争中,他又失去了右臂,专业之后,他靠一辆破三轮车做些小生意,身有残疾,又没权没势,妻子也跟别人跑了。
何小萍在文工团中被排挤,热爱舞蹈的她,做了幕后,成了服装道具组的负责人。她心如死灰,在人与人的虚伪的算计之中,她被迫离开了文工团,去了野战队当一名护士,见惯了生死伤亡残忍,她救死扶伤坚持了下来,却在战争结束之后,被评为英雄的时候,精神崩溃成了精神病患者。
冯导从未向我们展示真正的善与恶,一些事放在特定的环境、文化背景之下就显得不那么难理解了。
那个年代的人,坏的单纯,也好的单纯。
一部好的电影很容易
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一部坏的电影也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三观。
看过《芳华》原著的人,应该知道其实,最后不管是林丁丁还是小郝的结局都不算好,别人抛弃,被小三逼退等等。
也是,严歌苓笔下的人物,能留全尸的人很少。
看完冯导的《芳华》,我苦闷了好久,从浅层意义来说,我一直想不明白,冯导为什么要给大众传递一种不好的思想——好人没好报,你若是没那么善良,你的人生或许还能过的滋润一点。
这与中国文化的根脉根基是有严重冲突的。哪些没良心的人,反而活的自由自在,心里没有一点负担,反观哪些善良的人,一做错事情,总是要背负心灵的枷锁。
其实《芳华》,从来不是一部单纯的故事型对错型是非观很强的电影,她像一个老者,娓娓道来,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故事,对的错的。
局外人如我,却非要争个对错,比个高下。
错失芳华其实,在影片的结尾,那面破旧的长椅上,刘峰用仅剩的一只手臂抱着何小萍,他心满意足的样子,我有点失神,或者,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真的不在意世俗中眼光,不在乎过的好不好,只寻求内心的丰盈。
故事里说:“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一半是朝阳初升的美好青春,一半是满目疮痍的炎凉现实,时代自顾自的向前走着,不被任何人所阻挡,最终,所有人的芳华,都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你必须足够善良,才能沧桑看尽,经受世事刁难。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一代人的回忆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