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会龙
故乡梳子铺乡的赶塘,你是我永远的乡愁时间拉回50年前,那时的赶塘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荷塘月色:半塘荷色柳依依。
赶塘尾水的塘堤略高于堤旁的稻田,塘堤临水的一面是一排柳树。赶塘的柳树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景观柳,而是喜水性灌木柳,枝呈红色,5、6米高,根须发达像一把把麻丝,有一半根须潜在水中,起到了护岸固堤的作用,水浪拍击对塘堤没有影响,村民们经常砍一点细柳条,或编制畚箕,或制作捕鱼工具如:地笼、鱼罩等。特别是赶塘蒋家出村的那段塘堤,树大而茂密,儿时我们经常爬在柳枝上打摇摇(“打摇摇”家乡话,即“荡秋千”)。开春柳枝长出嫩芽时,柳絮在微风作用下翩翩起舞,飘落在水面呈一片素洁的泡沫。
赶塘尾水深度在0.3至1.5米之间,适合莲藕生长,也适合“四大家鱼”和小鱼小虾的生长。赶塘有半口塘生长着莲藕。晚春时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秋到来,宽阔的塘面上铺开无数把绿色的小伞,那些含苞待放的荷花亭亭玉立,盛开了荷花朵朵体型肥硕,或张扬或含蓄,每一朵荷花都将其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喜爱。清风吹来,柳枝摇曳,荷叶掀起滚滚碧浪,好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感觉像走进了世外桃源。
故乡梳子铺乡的赶塘,你是我永远的乡愁赶塘是附近村庄天然的“储菜库”,鱼、藕、螺贝、小鱼小虾肥美鲜嫩。春天雨季下雨时,天然雨水汇聚溪流流入塘里,或者通过稻田排水口流入赶塘,因流入的生水溶解氧充足,塘里的小鲫鱼小鲤鱼沿着水道成群结队往上蹿,有经验的捕鱼者,拿着捞把往排水口一捞,少则一、两条,多则一、二十条。夏天,在赶塘洗澡、冲凉,摸螺蛳,打一个汨汲(即潜入水底,家乡人叫“打汨汲”),能摸一爪螺蛳。赶塘的螺蛳壳呈黄色,肉质鲜嫩滑脆,在当地是一个品牌,在市场上比其他地方的螺蛳要贵一些。晚秋,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水面缩小,莲藕成熟,附近村庄采莲、挖藕,在藕氹里捉小鱼小虾的人络绎不绝。赶塘的藕是野生的,粉而脆。到了年底,赶塘干塘时的场面非常壮观,赶塘徐家、顾家、蒋家等几个产权村的主要劳力组织护渔队,拿着2米长的木棍,沿着水塘逐步缩小的水位线,围成半月型的“警戒线”,不停地往塘坝移动,水面缩小到四、五十亩时,开始用捕鱼工具捕鱼。临近村前来捞鱼的村民,只能在警戒线以外抓点小鱼小虾和螺贝类,如越过了“警戒线”时,护渔人就会打水“示警”。但赶塘小鱼小虾和螺贝类较多,只要你来了,多少都会有所收获。
1968年后,为了赶塘灌溉区抗旱保收,大兴水利,赶塘扩容,塘堤加高了近1米,水位随之上升了近1米,塘堤上的柳树砍掉了,水位提高后,破坏ζ莲藕赖以生存的环境。半塘莲藕随之消失。虽然塘堤加高了近1米,因其纳雨面积有限,平水年份储水水位一般达不到标准。莲藕消失后,家乡人叫“面面丝”的沉水性水草疯长。这是天然的鱼饲料,养鱼不需要再喂饲料,还可用作猪饲料。夏秋季,我们经常到塘里扯“面面丝”作猪饲料,在扯“面面丝”的同时,还能摸一些螺蛳回来。
故乡梳子铺乡的赶塘,你是我永远的乡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赶塘的“四大家鱼”、小鱼小虾、螺贝,在我吃过的当中是质量最高,味道最好的,就是因为赶塘的水质好,水位不高,还有天然水草。快到春节的时候,嫂子和侄儿侄女们问给我捎点什么东西来,我就不客气地说,给我捎点赶塘的火焙鲫鱼和鲤鱼。在家我一般不喝酒,但有了赶塘的火焙鱼,我都要喝二两。
拜读徐征兄的《我的乡愁忆赶塘》,看到了久违不见的儿时印象,潜藏的乡愁记忆忽然被唤醒,特写下《半塘荷色柳依依》,留住渐渐远去的乡愁记忆。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愿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更美丽!
故乡梳子铺乡的赶塘,你是我永远的乡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