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二·四一】
为人不可不辨者:柔之与弱也,刚之与暴也,俭之与啬也,厚之与昏也,明之与刻也,自重之与自大也,自谦之与自贱也,似是而非。作诗不可不辨者:淡之与枯也,新之与纤也,朴之与拙也,健之与粗也,华之与浮也,清之与薄也,厚重之与笨滞也,纵横之与杂乱也,亦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啬,音sè,本义指收获谷物,是“穑”的古字。收藏好谷物后要仔细保管,于是引申为十分爱惜、节省。由过分的节省、爱惜又引申为小气、吝啬。《战国策·韩策一》:“公仲啬于财,率曰散施。”清·袁枚《新齐谐‧芜湖朱生》:“芜湖监生朱某,家富而啬,待奴仆尤苛。”又如:啬刻;吝啬;悭啬。在本条诗话中,啬,解释为过分爱惜钱财,当用而不用;小气。
明,音míng,严肃而公正。《尚书·康诰》:“敬明乃罚。”又如:严刑明赏。
刻,音kè。在此的意思为刻薄,苛刻。《汉书·杨恽传》:“性刻害,好发人阴私。”《唐书·孟诜传》:“诜居官颇刻敛。”《吕氏春秋·处方》:“齐令周最趣章子急战,其辞甚刻。”又如:刻峭、刻碎。
纤,此处当作纤屑解,意思为细微、琐屑。出自唐·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饮酒甚少,而工於纠谪。谣舞击咢,纤屑促密,皆曲中节度,而终身不以酒气加人。”
笨滞,音bèn zhì,解释为累赘,不爽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