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婚姻育儿
你这孩子,咋就不知道分享呢?| 对不起,别拿概念绑架我的孩子。

你这孩子,咋就不知道分享呢?| 对不起,别拿概念绑架我的孩子。

作者: 木心师姐DH | 来源:发表于2018-07-12 01:06 被阅读6次

作者|木心师姐(公号同名)

01

上周,在小区附近常去的游乐场,我和阳阳遭遇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

当时是在游乐场的淘气堡区域,确认游戏环境OK后,我就坐在外围的休息区看手机,偶尔抬头观测一下他的状态。

海洋球区域的滑梯上端的平台一边,有一个一平方左右的死角区域,那是阳阳的“秘密基地”,此刻他正像只猴子一样,上蹿下跳的往秘密基地运送海洋球。很好,有目标任务在,他一时不会到处乱跑给我“丢炸弹”。

然而,现实就是为了打破“想当然”的。

“你这个孩子,怎么能从妹妹手里夺球球呢,这里的玩具又不是你一个人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玩儿!你咋就不知道分享呢?”

听到这个尖锐的女声,我第一反应就是,糟糕,俺家“熊孩子”可能惹事啦。

我站起来,看到事发现场在“秘密基地的门口”,从那位妈妈刚才的话里可以判断出来,是一个海洋球引起的纠纷,又是在那个“敏感的区域”,凭经验我已经基本还原案发经过:对方小女孩捡了“秘密基地”区域的海洋球,熊阳阳直接上手抢回。

你这孩子,咋就不知道分享呢?| 对不起,别拿概念绑架我的孩子。

我有点犹豫,从我所在的地方到案发现场,需要换鞋、穿过海洋球池,一番波折过去已不是最佳训导时机,再加上对方妈妈在现场,已经出手制止、教导,我觉得当下没必要过去“补上一把钝刀”。

哪料,就是这几十秒的考虑功夫,对方妈妈看我没有做出反应,话锋一转:“有些家长,就是没素质,也不知道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巴拉巴拉……”

好吧,枪口对准了我,那这个问题就上纲上线了!

“抱歉,孩子抢玩具确实不对,但你这样说就过份了吧!难道就因为你的孩子想要,我的孩子就必须分享?“

02

不想再和这样的家长纠缠,我带了阳阳离开。

回家路上,我和阳阳复盘今天这个糟糕的经历,事情基本是我想象的那样:

“是她先拿我的球球“,阳阳争辩。
“好,如果你不想她拿‘你的’海洋球,那就可以不让她玩儿,因为这是你正在玩儿的玩具,你说了算。”
“但是,你大力夺球是不对的,妹妹还小,你那样可能会让她摔倒的。”
“既然妹妹那么喜欢那个球,你是不是可以拿另外一个一样的球和她交换呢?或者,邀请妹妹和你一起运球,是不是更好玩?”
“哦,是的。”

解开孩子心里的结,但是我心里的结还在揪着,家长们都在谈分享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分享?

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关于“分享”,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

分享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关于分享的文章、视频、图片、绘本,育儿论坛里也有不少相关话题,家长们津津乐道,大都认可乐于分享在幼儿教育中占的重要位置。讨论的焦点多集中在“孩子不愿分享怎么办?”、“如何教育孩子分享”、“推荐看哪些绘本”等话题。

直到,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关于绘本《彩虹色的花》的书评,终于提到“正确的分享理念”。这本绘本讲述了一朵彩虹色的花献出自己的每一片花瓣,来满足各路小动物心愿的故事。书评作者对这本颇受家长们喜爱的绘本,提出了质疑:

对花朵而言,每一片花瓣都是它生命的一部分啊!为了成全其他动物“参加晚会的衣裳”、“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凉快的扇子”……它主动献出了花瓣,是否分享不当,慷慨过度了呢?

我想我能get到文章作者的忧虑,乐于分享是美好的品德,但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它的字面含义,正确的分享理念,还需要让孩子明白,分享在“质“和”量“这两方面的界限:

花瓣是花儿身体的一部分,就是它的“自我“,剥离一部分”自我“给别人,是否值得?

好,价值衡量没有标准,但是,七片花瓣赠出六片,那“我“还是”我“吗?

我想这已经不叫分享了,社会人一般叫它“牺牲精神“。

03

关于分享的“界限“,大部分成年人都很擅长,也总觉得孩子长大后自会明白。

但是你知道吗?孩子自带的程序设定里,已经安排好了这一切:

在蒙特梭利提出的“儿童敏感期“概念里,2岁的孩子开始经历自我意识、物权意识、秩序的敏感期,他们自然的生成”我“的概念,会跟你说”我的……“、”我要……“,你会发现他变的以自我为中心,会对你说”不“。这时候,你跟他谈分享,sorry,他并不希望分享自己的任何东西,并回应给你一串NoNoNoNoNo!他内定的规则,不容许你侵犯!

这样的状态,会在之后的2-3年内愈演愈烈!最终,孩子5岁以后,会自然转性,有意识的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

你这孩子,咋就不知道分享呢?| 对不起,别拿概念绑架我的孩子。

到这里,不知道你看出来没有。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统治地球,有一点功不可没,就是不吃亏呀!幼儿在自我意识萌芽初期,潜意识都是“我的,我的,都是我的“,霸道3年后,一翻脸,哦,这个也可以是你的,哦,给你玩儿我的,你看我多好。

简直是戏精呐!但是无论如何,是否分享这个话题,孩子已经自己做出选择。那么,做为家长,是守护自我意识的幼苗,还是强推分享教育呢?

当然不能强推!但潜移默化的分享教育是修剪自我意识幼苗的剪刀,是滋润幼苗的甘露。

重要的是方法。

04

那么,2-5岁,在这一段“漫长“的年月,又要顺应孩子“自我”的天性,又要潜移默化的植入分享理念,这到底要怎么办呢?

分享教育的关键词:尊重 共情 移情 体验

— 尊重 —

分享教育的基础,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你不是要宣誓主权吗?好的,你的玩具,要不要分享你说了算。父母这样的态度,一来,认可了孩子心目中“自我”的定义,让自我意识、物权意识的轮廓更加清晰,肯定了孩子的成长,二来,维护了孩子的安全感,确定玩具是归自己所有的,他才会去考虑要不要“借”给其他小朋友玩儿一会儿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样做算是取得了他的信任,他觉得你和他是一边的,后面自然会听进去你的劝(gu)导(huo)。

这一条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一个反向案例。有一次,朋友带她女儿来我家玩,阳阳拿他的玩具箱出来秀,又拿他的糖果分着吃,两个第一次见面的孩子,玩儿的不亦乐乎。到她们要走的时候,小女孩儿拿着糖果的小瓶子,想要拿回家了,这下,友谊的小船算是翻了,阳阳死活不给,眼看两个孩子的情绪都快崩溃了,我觉得只是一个瓶子而已,平时又没见他多喜欢,就自作主张的塞给了小女孩儿。

结果可想而知,后面他对我的信任度低的可怜,再去引导他分享,很烧脑。

— 共情 —

这一条其实是上一条的延伸。按我的套路,在提出分玩具之前,我常说两句话。

“阳阳,你这个玩具看起来真好玩,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它”

——承认他的所有权,夸他玩具好玩,并且理解他非常喜欢这个玩具的心情。感觉好像拍马屁哦,但是非常有用,他做为小主人的优越感一下就出来了,而且非常认可你的眼(ma)光(pi)。

“这个玩具这么好玩儿,可是轩轩都没玩过,你看他好想摸摸,可不可以借给他玩5分钟,时间一到就还给你?”

——博同情!之后再提要求,并且承诺“时间一到就还给你”,玩具还是你的,还会回来,至于5分钟,孩子还没概念呢,只知道不是很长时间,这就够放松他的警惕心啦。

— 移情 —

如果上面一招不管用,一定要淡定,维持好当下的情绪,开始下面的表演:

“咦,你看轩轩这个玩具,怎样怎样,看起来好好玩儿,你想不想试试?”

——对,就是引导交换玩具。这里有个技术性要求:你看玩具的眼光一定要精准,要是他觉得新奇的,要不就是能发掘出一个不起眼的玩具在孩子这儿的痛点,有这样一个玩具,才具备交换的基础。现在的孩子贼精贼精的。

如果玩具正好是个球类,或其他适合多个人一起玩儿的玩具,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合作、一起玩咯。但是这一招面对相对陌生的小朋友时,往往有困难,这时候,家长可以参与进来,和孩子们一起玩,有信任的人一起,孩子会慢慢放松下来,建立起对新朋友的信任感后,家长就可以退出啦。

— 体验 —

当然,做为一孕傻三年的宝妈,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这条路上,谁也不敢保证智商永远在线,总会遇到孩子雷打不动,寸步不让的情况。

这时候也不用为难自己,let it go,就让孩子直面被拒绝那孩子的“报复“吧。

我家楼上壮壮小朋友就特擅长这种操作,阳阳每次拒绝分享,他就一句话,”你不给我玩儿,那我回家咯。“阳阳立马妥协,嗯,十次有八次都灵验。

你这孩子,咋就不知道分享呢?| 对不起,别拿概念绑架我的孩子。

这么一想,独生子女其实也蛮可怜,为了一个玩伴放弃自己的底线

十月怀胎不易,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一大课题。都说爱分享的孩子朋友多,分享教育因而大受追捧。但请家长们分清主次:先有自我,再谈利他。老祖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非也是如此。

———— / END /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这孩子,咋就不知道分享呢?| 对不起,别拿概念绑架我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tl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