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次去乌镇,是跟儿子一起。喜欢一个地方,会反反复复前往,百看不厌。任四季变迁,爱它的心始终不变。

那是2019年春节前后,农历小年一过就出发,大年三十晚上回来,来回一周时间。贴近年根,避开旅游高峰期,看到了不一样的乌镇。

冬天的乌镇很安静,安静的乌镇很江南。呈现出古镇该有的样子:古朴持重,素雅中透着温度。

谁能想到,2020年春节,疫情突然爆发,出行不再是抬脚就可以做到的事。
翻看这些年来自己踏过的那些土地,温暖的记忆纷至沓来。

用图片与文字记下,重温,就像重新走过,一幅幅画面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蜡梅花开,江南的寻常花,成了北方不可多得的奢侈。在北方偶遇蜡梅的几率,就像中彩票一样稀奇。

所以,每每看到,赶紧拍下,若近距离遇见,就会拉低枝条,深嗅花香,恨不得将这幽幽冷香沁入五脏六腑,那我也就成了连灵魂都带着香气的女子了。

“缟衣仙子变新装,浅染春前一样黄。不肯皎然争腊雪,只将孤艳付幽香。”

蜡梅的香,吸引的不只是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雅客欣赏并赞美过它。


乾隆皇帝的三清茶,其中一清就是蜡梅花,取梅花的高洁之意。另两清是佛手和松子。
用雪水沃之,单听听,看看,想想,无需多言,已诗意盎然。


戴望舒的诗,让我对油纸伞有了不一样的情感。烟雨江南,细雨蒙蒙,油纸伞,丁香姑娘,诗情画意瞬间跃上脑海,映入眼帘。
曾在乌镇特意购得一把油纸伞,煞有介事地摆在石板桥上拍过照片。

收起,带回北方,它便失去用武之地。生硬萧瑟的北方盛不下油纸伞的温润婉约。于是,我只能将它束之高阁。就像收藏起一帘幽梦,与江南有关的梦。

因为电视剧《似水年华》,对东栅染店弄里的蓝印花布情有独钟,曾屡屡拍下并发布在朋友圈。



在西栅看到下图这种红黄相间的布料,倒有点不习惯。大红、明黄会想到北京、西安这些大城市,小家碧玉的乌镇,更适合古朴典雅的色调。







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门前挂起的大红灯笼和代表喜庆的装饰品,突然就明白了西栅那些布料颜色的用意。


也许是因为年关将至,铺陈出这样明丽的颜色出来,是为了应节日的景,妆点出一个年味浓浓的乌镇吧。

灰墙黛瓦,木质门扉,亭台楼阁,石板桥,乌镇的朴实素雅与明艳的中国红,闪耀的明黄相得益彰,雅俗共赏。


乌镇的夜,东栅静谧,西栅热闹,游客可以各取所需。我们住在东栅,游在西栅。

乌镇小吃极多。可以吃东栅的萝卜丝饼,喝姜枣茶;可以吃西栅的羊肉面,小馄饨,定胜糕,雪媚娘……




还可以预约东栅当地居民的家常饭。早餐有粽子、茶蛋、雪菜肉丝面。正餐有家常烧淡水鱼、时令青菜等。借此登门入户,正好可以体验一把水乡居民家的烟火日常。



乌镇,是一个可以让人静下来的地方。写写文字,寄一份祝福,给自己,给远方亲友。


亦可铺展开刚刚入手的青花方巾,布一方简易茶席。在客栈阳台喝茶看书晒太阳,于一杯茶汤里虚度时光。

待到夜深人静,西栅繁华落尽,幽静的东栅最适合入梦。做一个与乌镇有关的梦,长长的,像一个故事的梦。
留待N年后,读着这些文字,看着这些图片,再寻回那年那月那日的,那场旧梦。

来过,便不曾离开。乌镇,一眼千年。
写于 2022—1—19
图片拍摄于2019-1-29-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