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类散文,往往有实写和虚写之分,当然,这里主要从写法上来说。好的散文,情怀和情感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不然读起来就不真实了。
适当的虚写,可以增强文字的张力,给文章增添情趣,增加形象感,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创造出不一样的艺术美感。
常见的虚写可以通过回忆、 幻想、梦境、象征等方式来呈现,这些表现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延展了时空,类似于英语里的过去时和将来时,可以表现出更多的东西,有更丰富的内涵;而一般进行时则类似于我们的实写,有诸多限制。可以应用于虚写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等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4831588/2702a7e22a904473.jpg)
我从竹桃苑挑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散文分享出来,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先从表现方式来看:
一、回忆
顾名思义,就是对往事展开叙述或者描写。见伊和七公主这两篇里,有几处这样的回忆段落,穿越般的体验,令人不忍卒读,似乎被某种情愫紧紧环抱,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力度。
闷热的午后,老式吊扇在头顶嗡嗡叫,吹得外婆疏松的发髻一晃一晃,一缕银发垂下来,她伸出手刚抿到耳后,又被风吹下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手会哆嗦,也查不出毛病。拿个碗一抖一抖的,眼看要掉,但每次都不会掉。
我不知为什么有一股淡淡的忧伤,起身去旁边的五斗柜上翻找梳子,想帮她重新梳个发髻。
手机闹铃响起,将我从沉醉中唤醒。刚刚的画面那么真切,眼睛酸涩得一时睁不开,其实,我心里明镜似的:外婆已经离开我们六年了。
——见伊《外婆做的梅菜扣肉》
记得小时候爸爸在城里,妈妈带着我弟弟在乡村的家里。每到这个季节也是秋收之后的时节了。家里有两三亩地和一个小菜园。
中午十分,光线还是很强烈的,有时候妈妈中午还有别的家务琐事要忙,所以总是在清晨,年长的我还是会陪伴妈妈去山野的田地里劳作。我随行,是做妈妈的伴儿,也可以提着些简单的农具,还可以在山里采摘些野花和果子。
妈妈在前面,远远的,我跟在后面,幼时的目光里,妈妈田地里劳作的身影非常的温馨美好,特别是恰逢迎着晨曦的柔和光线,妈妈的头发乌黑,似黑绸缎,散发着迷人安静的光。有时候妈妈抬起头,擦着汗,晨光里妈妈脸部的侧影,比明星还美。
——七徽《秋深露重的十月,这露水的世界》
二、想象
作为竹桃苑的散文仙子,虚实结合,一直是晴天最拿手的写法之一,很是特别。在这篇写爷爷的散文中,她大胆展开想象,写爷爷和奶奶见面的过程。
这是十分典型的虚写,作者肯定不是亲眼看到,那时候她父亲还没有出生,她更不可能亲历,但整个画面刻画真切、唯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是那么可信。
作者把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满怀梦想的、朝气蓬勃的年轻老师的形象,表达得有血有肉,很了不起。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一个个子挺拔,长相俊朗的年轻人(作者祖父),拿着书本,执起粉笔,去了邻县攸县教书。攸县是山区,盛产煤,人们勤劳,靠山吃山,家境都不差。
…………
远处似有河水声,远处似有炊烟,年轻人加快了脚步。果然,一条小溪,正在哗哗流淌,一间房屋依水而建,旁边有一个小园子,种了果蔬,一个十多岁的女孩正在忙碌着。
听到年轻人的声音,女孩忙把他叫进屋,给他端水,把家里好吃的,拿出来。年轻人开始还有几分腼腆,继而毫不客气,狼吞虎咽起来。告诉女孩,他是来学校教书的,不知离学校还有多远?女孩顺手一指:很近!
——晴天的天《嫁给一个教书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831588/a71bbec523478161.jpg)
三、梦境
就是把梦里出现的场景,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同时,梦往往又是荒诞的,所以更能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下面截取的是散文《入殓》的一个片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和父亲诀别时,撕裂般的痛感。
不能动弹的睡梦体验,我们肯定都经历过,充满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挣扎感。
父亲上山后的第一夜,我做了一个梦:在浓雾中,父亲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在泥泞路上,背影若隐若现,我拼命地呼喊父亲,奋力追赶,却发现身如鸿羽,无力前行。我和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远!
——断鹂《入殓》
四、象征
这是母亲节征文晴天的一等奖作品,以实写虚的象征手法同样传神。用芦花象征母亲,用芦花虽然历经沧桑,仍旧傲然挺立的特性,象征母亲的坚韧不拔,展现了不俗的艺术美感。
太阳越来越高,我抬头,阳光穿透芦花,如梦幻一般。芦花的身影,直直地挺立,竟是那么倔强,孤傲!它也经历过狂风暴雨,它也经历了风霜雪露,它也经历日晒雨淋。它那么纤细,那么柔软,当初,谁不以为它脆弱不堪?当初,谁不以为它弱不经风?
——晴天的天《芦花飞,那是母亲的白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4831588/bec16e5eaea9537f.jpg)
再看看常用来虚写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虚实转换。见伊这篇先是描写了桂花香里的秋夜之静美,那种美好的气氛,愉悦的心情,然后看什么眼睛里都有光,明亮得好像有一个十六的月亮。表达了爱的主题,刘墉先生曾在文章里说,爱都是下行的,而作者想说,爱也是上行的。
李娟这样的比喻句,在她散文里大量出来,呈现出一种虚实结合的特别美感。
秋从容而圆润,天高远而辽阔,夜宁静而豁达,风清透而温柔。我知道,此刻,我眼睛里也有个十六的月亮。
——见伊《眼睛里有个十六的月亮》
“我站在柳树林外,看见河从柳林里流出来,觉得它是从一个长长的故事里流出来的。”
——李娟《阿泰勒的角落》
二、夸张
诗歌里的夸张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最有代表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虚实实的表现手法,把庐山瀑布表现得十分传神。散文里同样可以借鉴,《入殓》写封棺时的情形,用夸张手法就非常恰当,满满的情感都在词句之外。
乡人合上棺木盖,有人在合缝处刷面浆,有人贴封条,我呆站在棺前,只听见锤子砸钉子的巨响,每响一声我的心就一阵颤抖,每敲一次,我们和父亲的距离就拉长一千公里,直到永别。
——断鹂《入殓》
记叙类散文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虚实相间,绝对是提升文章美感的有效写法之一,大家可以多加尝试。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网友评论
鹂语更见功力强。
从来没见散文品,
今天一见美名扬。
是桃苑里竹坚挺,
师承国学进学堂。
傅粉轻描去写作,
的确让我不着忙。
注:每句句首字连起来读。
仍然,钱来